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记著名王派旦角、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舒锦霞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记者 裘冬梅 2012年11月20日15:59:55 
雅韵锦霞
嵊州艺校留影

  终于约到著名王派旦角、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舒锦霞。

  我们的见面在她临时的客栈里。窗外是浅浅的秋阳,是散淡的菊香;屋里是氤氲着水汽的一杯新茶,是正在作着笔记的舒锦霞。那本名为《雅颂情韵话越剧》的新书静静地放在茶几上。

  采访仿若聊家常。话题就从她的新书《雅颂情韵话越剧》开始。

   一本清丽明净的雅韵之书

  都说文如其人,那书的封面亦如其人。“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亭亭荷盖,隐约花红,初入眼,便是宋词里的意境。有人说舒锦霞的书“设计典雅,语言风雅,叙事文雅,整书博雅,堪称大雅。”那人毫不吝啬地用了五个“雅”字,想必内心总是被雅字折服了。

  其实,追根溯源,那个“雅”字应该从舒锦霞进入越剧界开始。《状元与乞丐》中的刘氏,《唐伯虎落第》中的沈九娘,《风雪寒梅李三娘》中的李三娘……清丽委婉的唱腔,柔美抒情的水袖,早把那个水做的剧种演绎得雅致唯美。

  上世纪90年代,越剧市场不景气,越剧观众老龄化。面对越剧的窘境,以传播越剧为己任的舒锦霞有了大胆的想法:把流行歌曲与传统越剧巧妙联姻——让越剧以耳目一新的面貌来争取、影响更多的年轻观众。于是有了用MTV形式演绎的经典段子《焚稿》,有了江南越歌《断桥的传说》《沈园的故事》。随着舒锦霞的一唱一叹,一幅山色空蒙的江南画卷在听众面前徐徐展开。获第七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的MTV《焚稿》,获音乐电视戏曲类金奖的《断桥的传说》《沈园的故事》,是政府和媒体对舒锦霞创新“越歌”的一致认可,然而,在越剧观众和听众心里,由衷赞叹的还是那个“雅”字。是越剧和民歌的雅,是江南烟云和丝雨的雅。

  作为一位有思想的越剧传播者,舒锦霞的梦想早从舞台延伸到了舞台之外。2005年初,她创建了“杭州锦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继续舞台演出的同时,主办承办了一系列越剧艺术讲座、锦霞戏友见面会;制作《雅颂情韵》等百年越剧音像作品;策划、导演和演出“第七届新昌旅游节开幕式暨新昌中学建校80周年庆典”、“新昌澄潭中学130周年校庆晚会”、“中国第四届西施文化节——十朵梅花走进西施故里”等十几台大型文艺晚会。这些活动在获得良好社会反响和广泛赞誉的同时,端的还是那个“雅”字。

  2011年2月20日,“锦霞戏剧艺术公益培训基地”正式启动,这是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本着“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面向社区群众成立的公益性戏剧艺术培训基地,也是舒锦霞传播越剧的新港湾。在那里,她不仅邀请全国戏剧界的名家、学者亲临基地指导,还亲自向学员传授“唱、念、做、打”的功夫。在良师益友的热忱鼓励以及鼎力相助下,舒锦霞编著了一本入门越剧的教材《雅颂情韵话越剧》,从越剧的发端开始,对越剧的表演艺术、声腔、舞美、角色的塑造等作了丝丝入扣的阐述。“二度创作的偶然与必然”,“演绎真情靠真情”、“博采众长唱三娘”等篇章,与其说舒锦霞正在讲述自己舞台艺术的体会,毋宁说就是一篇篇婉约清丽的散文小品:“十载青衣李三娘,演绎他人的爱情故事,流淌自己的汗与泪”;“人生犹如一只大磨盘,把一种人磨成渣,把另一种人磨成精,而李三娘便是磨炼成精的典型人物。她就像一曲呼唤人性美、真情美的悲情咏叹调”……

  这些行云流水的文字,去掉了传统教材的死板和单调,而赋予了书本灵动优雅的气质。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艺术需要天赋。在采访许多艺术家时,他们也总是向我强调与生俱来的这种天赋。然而舒锦霞却坦率地告诉我,说自己在高中毕业前,根本不会唱越剧。

  话说得这样坦率,真实。

  1978年,以几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的舒锦霞报考新昌县调腔剧团,当年,她就是以一曲《南泥湾》获得主考老师的青睐。“那时,根本不会唱越剧”。8个月后,舒锦霞转入黄岩越剧团,这次,因为一定要汇报越剧,她才临时学唱了一段《梁祝·久别重逢梁山伯》和《红楼梦·黛玉焚稿》。走进了黄岩越剧团,舒锦霞才和越剧发生了“恋情”。不是一见钟情的欢喜,而是细水长流的钟爱。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