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看新旧照片,忆嵊城巨变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刘育剡 2012年12月21日16:53:22 

 

嵊县老城区今日新貌(2012年摄)

  嵊县城关解放后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十年(1950-1980)主要是发展稳定期,后三十年(1981-2011年)可称为高速发展期。

  在1979年前,从总体情况来看,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相对来说城市的改造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政府的各级领导始终坚持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宗旨,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努力促进城市的发展。

  为解决城关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要,县府分别于1953年和1957年建造了工人文化宫和人民大会堂。

  为使嵊县的越剧事业发扬光大,于1956年在百步阶建成了越剧之家。

  为培养人才和适应教育的需要,于1958年在北直街新址建造了嵊县中学,新校舍落成,较大地改变了县中的教育条件。

  为改变县府行政办公的落后条件,于1959年筹资建造了引以为自豪的,规格为三层楼房的县府大楼。

  为克服会议和公务人员办事住宿困难的问题,于1968年在保婴路建造了县府招待所。

  为提高对南来北往的客运人群的服务质量,于1970年在东圃路边建造了堪称一流的嵊县客运北站。

  为改善嵊城人民的饮用水质量,于1970年7月建成了嵊县自来水厂。

  为繁荣经济,促进商品流通,于1971年开始建造了中百公司。

  为适应商业和交通发展的需要,于1978年开始了拓宽北直街的改造工程,将原先为4-6米的小巷,建成为20米的新街。这是一项建国以来的大工程,由此开通了嵊城第一条南北向的大通道。

    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嵊城虽然发生了颇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毕竟那个时代是个“温饱型时代”,嵊县人还是以“住在东风旅馆(仅是一排三层楼房的旅馆),吃在东风饭店”为荣耀的低档次时代。那个时代的思想,理念和经济基础是不可能开展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程的。

  今日嵊州城市景色(2012摄)

  嵊县城关的巨变是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才真正实现的,这个时期才是旧貌换新颜的时代。首先是改革开放的政策激励了嵊城的巨变;其次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嵊城的巨变;再次是人们勇于开拓的新思想新观念推动了嵊城的巨变。

  为改善群众文化娱乐场地,县府分别于1980年和1983年建造了嵊县电影院和嵊县剧院,在当时,这也是两件深受群众欢迎的实事工程。

  为改观城隍山景色,于1985年建成了鹿山公园。遂将1942年7月园林建筑被日军拆毁后,其时已成斑秃的鹿山荒坡,重建为美丽的公园。

  为突破居民因用电困难的瓶颈,1986年11月建成了发电量为6000千瓦的嵊县火力发电厂,缓解了嵊城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的矛盾。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