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古往今来话蛟镇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金晓松 2013年03月21日15:24:14 

黄泥次洁堂东汉墓出土的越瓷青瓷盘口壶、吴宝鼎二年墓出土的青瓷洗

上高村黄泥次洁堂出土的吴宝鼎二年墓葬

  一、话从“蛟镇”来历说起

  今天的蛟镇,不是镇,是一个不大的村,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由原蛟镇、倪家渡、金家沿三个村合并组成,才不过400多户、1000多人口,区域面积也只有1.4平方公里。但上溯至魏晋、南北朝、唐宋间,它却是剡县了不起的古镇,那时它称为“蛟井镇”。现在的蛟镇,只是沿袭旧地之名,其唐、宋时那个蛟井镇已荡然无存。

  据《嵊县志》记载,刻石山下有一古井,深不可测。一日忽有庞然大物,在水雾漫漫的井中腾起,乃是蛟龙。井里出蛟,系吉祥征兆,故名蛟井。

  《剡录·城境图·镇》载:“蛟井镇在县西南一十五里。《旧经》曰:山下有井,井有蛟,因是为名。宣和四年置”。蛟井镇因井而名,为当时除“剡镇”外唯一的大镇。

  上世纪五十年代,蛟镇这一带农民的猪栏、茅厕、柴间、灰堂的小屋墙壁上常常会见到带有年代铭文和图案纹饰的古代残砖,其年代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晋梁武帝萧衍时期特多,如天监、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等几乎完备无缺。在墓砖中多能见到“×××明堂”、鱼、鸟、人像等画样。

  1958年,县土壤普查工作队在蛟镇团团坂进行土壤改良试点。在土地平整中,曾在独秀山一边山脚发现大面积残砖碎瓦及陶瓷器碎片,形制较古。蛟镇建造村大会堂时,离地面不到一公尺地层内曾发现有一长列排列整齐、横直交叠的古砖块。其长、宽、厚度规格倍于今砖。虽长期遭地下水浸润,砖块棱角毫无缺损。干后呈青黛色,击之铿铿然有声,其坚硬程度远非土砖可及,可见工艺水平之高超。从地形地貌来看,蛟井镇北向过剡溪支流西江(长乐江)之倪家渡、白泥墩通往崇仁、绍兴以至下三府及沪杭之道;南往苍岩及南山地区,直下澄潭、镜岭与天台、盘安;东接卵石铺就的南大路至宁波,西过井桥头、高花地、范家园、五圳湖、泥台庙、梅涧桥、两头门、骆家大路、环水亭,一路上东阳、金华。

  本世纪初在土地整理和扩建住房、清理地基时,发掘到多处石椁,有三四穴连在一起的,有成群成片的。以此可见,当年的蛟井镇,可说是车马辐辏,门庭若市,地处交通枢纽。那时极有可能是一个称得上繁荣昌盛“镇”“市”的蛟井镇。

  2009年3月中旬,嵊州市文物普查队在调查古墓葬群情况时,在位于甘霖镇上高村土名黄泥次洁堂的石坪村自然灾害户安置小区建设工地上,发现汉、六朝古墓葬七座,其中东汉晚期砖室墓二座,吴宝鼎二年、西晋元康元年、永嘉四年砖室墓各一座,无年号晋墓一座,南朝梁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墓一座;七座墓平面均呈凸字形,长度四至七米,出土越窑青瓷盘口壶、罐、虎子、洗、耳杯、碗、碟、泥质陶俑、陶灶、陶盘、陶碟、陶罐、滑石猪、铜镜、铜钱等四十多件文物。这些发现至少说明,在南朝梁武帝年代,蛟井镇四围,曾是先民劳作、繁衍,聚集的地方。随着小黄山遗址的发现,以及早些年孙村遗址的发掘,更加可以说明这一带是古代生民聚居养息之所。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