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蔡先生初到嵊县,即着手对书院各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倡导“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先生认为“惑于俗论之近理而乱真,则又有术以救之,曰实事求是。”(26)对实事求是进行了详细阐述:“闻一言也,见一事也,必溯其所由也,必推其所极也。即得之矣,又溯其所由之所由也,推其所极之所极也,必灼然见其理之无误,确然见其事之必行,而后从事焉,则无所惑矣。”(27)他敢于置疑、勇于解惑,寻根究底、刻苦钻研,凡事都要考求其所以然,勉励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习。先生还在剡山书院拟了《赋得实事求是》、《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命题,在二戴书院中有《脑赋》、《商君论》等命题,提倡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其次,提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求学员写读书笔记,“日记读某书几叶(页),有新知,有疑义,皆记之。积一月,则随课卷而缴焉(用两册,缴甲册,则写乙册;缴乙册,则写甲册)。使院长得以所见评议其得失,而且与课卷相证,以考其进退也。”(28)他把学员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监督学习的激励性相结合,师生互动,以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鼓励学员不断思考,主动提问,主张在“应试时,借题而发挥之,各道其所得,达意而止。”(29)担任院长近半年,看到提问学生寥寥,决意要改变这样的学习风气,表示“如有英俊后生,破除俗见,志为实学,以备致用,鄙人不量识途之微明,愿助及群之孟晋。”(30)还多次“劝学生就性之所近,分别研求”,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再次,开设新学,革新教学内容。蔡元培传承“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同时增设西学,以期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寻求救国之道。他调整课程,有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文辞学、公法学等,其“道义颇见于西人史本守氏之肄业要览,其书目略具于会稽马湄莼氏(用锡)之《理学导言》。”他还添置许多新书,利用图书推行新学。“院中藏书,经史大部已具,所必须增加者,惟新学书而已。”蔡先生在注重内容革新的同时,也倡导教育形式之更新。他对诸君子“鉴外力之激博,闵学术之衰飒,欲书院以为学堂”的提议大加赞赏,并能落到实处。“学堂而徒名与,则犹昔之书院也;书院而能责实与,是亦今之学堂也。且既欲推广矣,必先有所整顿焉以为之基础。”(31)他明确办学原则,充分展现其独到的办学思想。当今,我们实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理念,就要抛弃陈腐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继承和发扬蔡元培先生开放性、前瞻性和包容性的教育精神,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在于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要充分体现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内容、调整课程体系、改变教育方法。
5.民主开放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不是空洞的,必须体现在教育实践中。蔡先生在治学嵊县的过程中,已经初步体现了“开放办学”的教育思想。他在《告嵊县剡山书院诸生书》中说到:“逢昂(房)、虚、昴、星日,院长午前讲学,午后在院董事当集邻近不识字人及儿童、妇女,为讲朱子小学及圣谕广训之属。”(32)允许那些“不在受业听讲之籍者”到书院来听课,使书院面向社会。对于藏书的利用,他也不再局限于狭小的范围,除了书院诸生外,全县读书人均可来书院检抄。“购书即备,宜准阖县士子得就院检抄,惟不得携出。”(33)可以说,先生后来在北大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民主治学理念,撇开男女之别,消除贫困之见,允许旁听生来校听课,面向社会开设讲座、授课,实施教授治校,开放办学、民主教育的实践,在治学嵊县时期已经有了初步尝试。民主开放的办学理念,在本质上是教育公平思想的体现。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又恒久的理念,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当前,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损害。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以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我们不难认识到,蔡元培先生推进教育公平、开放办学、民主教育实践的社会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蔡元培先生于1901年7月到上海讲学,8月担任上海南洋公学特别班总教习,实际驻嵊时间仅为一年。在此期间,先生如潜龙隐于野,教弟子,开风气,布鸿文,治硕学,为沉闷的教育颓局注入了一丝自下而上改革的新曙光,为民主革命的催生灌输了务实求新的思想基础。1903年,二戴书院由郑锡兰、王丙枢等嵊县开明人士改办为县立高等小学堂;1905年,私立爱华女学堂由辛亥志士谢飞麟邀请同志在嵊县城关创办,开创浙东女校之先河,对浙东女子教育、女权解放起了启蒙作用;1906年,剡山书院由裘佩秋、俞芝祥、张味真等有识之士改办为私立剡山高等小学堂。蔡先生的治学观念使嵊县知识界人士抛弃了封闭保守的观念,逐步走向成熟。
蔡先生治学嵊县采取的措施,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开放的办学理念,都着眼于基层大众,是和风细雨式的,通过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以科学为基础的教学精神来引导学生乃至基层群众,而不是盲目地采取强制措施,因而容易为当时寻求先进思想的人士所接受。这样的方式表现了教育重心的下移,更重视基础的、民众的教育,在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方面是比较和谐的,比较简明,又留有充分的灵活性,符合了嵊县当时的实际情况,开辟了一条新的教育改革的途径。
蔡元培先生是一个旧学、新学、西学、中学兼备的人物,但他却能对“儒学独尊”的局面进行深切反思。儒学重伦理教育、轻自然科学教育,尚继承、轻创新等弊端,从反方向上给蔡先生的科学教育思想以重要的启示,成为其科学教育思想的逆向来源。蔡先生在嵊的教育改革,体现着“处处要使学生自动”(34)、以科学为基础的教育精神,实践着求实求新的教育理念,因而他在治学过程中广泛开设各种学科,尤其重视新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美术学以及《理学导言》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也萌芽于治学嵊县的改革过程当中,其中道德教育与美感教育尤为突出,可见其观念之新颖和思想之敏锐。蔡先生治学嵊县的改革措施既是其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其传播新学的一种积极探索,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是应该肯定的;它对新学的传播、对思想文化启蒙起了积极作用;对嵊县的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促进嵊县教育事业与近代文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应予以肯定。
蔡元培先生在嵊县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其“教育救国”思想的一次探索,它在本质上是改良的,但在社会上还没有比改良更先进的主张之前,主张教育救国,无疑是进步的。教育救国对于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在教育救国思想的推动下,全国创办学校教育形成热潮;在教育救国思想的驱使下,许多人选择教育作为自己图强救国的终生职业。蔡元培先生治学嵊县的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近代,秉承古代,昭启现代,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非常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的。
(本文作者:现任职于绍兴市图书馆历史文献部。)
注释:
(1)《蔡元培政治论著》:《密请密连英德以御倭人摺》。
(2)黄世晖《传略》上,高平叔编《蔡元培年谱》,第11页。
(3)(11)胡国枢.蔡元培评传〔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
(4)《蔡元培教育论集》:《剡山二戴两书院学约》,第8页。
(5)(7)(8)(12)嵊州市政协、嵊州市党史办嵊州市文联、嵊州市旅游局编:《嵊州史话》,1997年8月。
(6)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年4月。
(9)浙江省嵊县教育局编纂:《嵊县教育志》,1991年4月。
(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嵊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嵊县文史资料》第5辑《辛亥革命史料专辑》中的《姚麟烈士事略》,1987年12月。
(13)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4年。
(14)聂振斌编《蔡元培及其美学思想》,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3-64页。
(15)(16)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183页。
(17)《蔡元培教育论集》,第152-153页
(18)(19)(20)《蔡元培教育论集》,第8页。
(21)李振宏主编.《四库群经名言名典》,沈阳出版社,2005年,第106页。
(22)(23)(24)《蔡元培教育论集》,第8-9页
(25)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5页。
(26)(27)(28)(29)(31)《蔡元培教育论集》,第9-11页。
(30)《蔡元培教育论集》,第13页。
(32)《蔡元培教育论集》,第15页
(33)《蔡元培教育论集》,第14页。
(34)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