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吕烈卿教授的生平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吕先义 2013年06月05日16:49:27 

  求学从师奔波路 求职事教积学问

  嵊州市甘霖镇黄胜堂是个地灵人杰的村庄,因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历来文教昌明,出过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这里先介绍吕烈卿教授。

吕烈卿像

  1909年1月,冬天里一个平常的日子,吕烈卿降生在吕氏人口聚居的黄胜堂村。刚满三岁,生母周氏就病去了,小小年纪的他,只好住到大王庙(地名)外婆家,由外婆安排照顾他的生活。1916年春天,吕烈卿已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他又跟随祖父住回黄胜堂村,他是在祖父照看下,走上本村学堂的。当时他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1919年冬,父亲回嵊县与继母裘秦云结婚,吕烈卿又于1920年春跟继母到崇仁镇她娘家去住,并在那里上了高小,那时高小是三年制,他只读了一年半。后来去考嵊县县立中学,居然考中,不过他只读了两年。

  吕烈卿的父亲是很有见识的人,他认为儿子天资聪明,安排到城市拜名师去求学容易成才。1923年夏天,吕烈卿到上海考取了上海民主中学,但没有进去读书。因为当时吕烈卿继母的弟弟裘益香也在上海考学,但没有考取,又无脸回嵊县去,此时恰好他的表哥到北京上学,路过上海,就极力怂恿吕烈卿舅甥二人到北京去上学。到北京后,裘益香还是考不上学校,吕烈卿考取了两个学校,一个是尚志学会办的商业学校,一个是中国大学附属中学。吕烈卿先进了尚志学会办的商业学校,大约读了一个月,就改变主意,又进中大附中,读的是旧制中学三年级。中大附中都是走读生,没有住校的,吕烈卿住处离学校较远,早上上学要早早起床,准备早饭,然后小跑步到校上课。当时中大是大学生和附中生一起上课的,也分不清哪些是大学生,哪些学生是附中的。吕烈卿在中大附中只读了一年,但他有些大学的课也认真听,所以收益良多。

  1924年上半年,吕烈卿父亲在哈尔滨听人说,北京大学教师梁漱溟接办了山东省立第六中学高中部,将会办得很出色,与一般中学大不相同。当时吕烈卿之父与梁虽不相识,但很仰慕其名,叫儿子一定要去投考梁先生接办的学校,并为儿子写好一封情真意切的说情信,请梁先生无论如何要接收吕烈卿这个学生。那年梁先生接办山东省立六中高中部,分设两处招生,一处是该校所在地菏泽(曹州),另一处是北京。吕烈卿是在北京参加入学考试的。在北京录取的学生由学校准备交通工具送到菏泽,与吕烈卿同去菏泽的学生有数十人。山东省立六中高中部梁先生只办了一年就不办了,吕烈卿也只在菏泽待了一年。那里的教师,与吕烈卿最接近的是四川人王平叔,梁漱溟在那里,既是中学生的老师,也是六中老师的老师。还有熊十力老师,也住在那里著书,也是六中老师的老师,但他在那里没有任职,也没有给学生上课,只是在开学或纪念大会上他讲过话。熊十力是名师,当时随身带着一个学生叫高佩纶,高只在熊指导下读书,并不在六中上课。

  1925年暑假之前,王平叔告诉吕烈卿梁先生的意图:他不愿办理一般中学,他将收一些志同道合跟他做学问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切磋。吕烈卿听此一说大喜过望,未事先征得父亲同意,一放暑假,就跟随梁先生、王叔平等人到北京,组织了一个共学团体,叫勉仁斋。勉仁斋是个松散的团体,成员不很固定,时常有离开的,也有新加入的。当时的基本成员有梁漱溟、熊十力(熊回北京后,在北大教课,是兼任教师)、王平叔、吕烈卿等10多人。梁先生的书童为大家服务管伙食,也是基本成员。这些人中,梁、熊是大学教师,王平叔,还有其他四位是中学教师,其余的都是中学生,或者在大学读过年把的学生。共学体的人都住在一起,主要是各自自学,不懂的可以向老师请教或者质疑;老师有时也给学生讲解些什么或作些指示,但都是不定时的。头半年都是关门读书,后来书斋门为革命浪潮冲开了,如王平叔等人先后南下参加了北伐,有的人后来还参加了南昌起义。1927年,梁先生也跑到广州去了,于是勉仁斋也搬到了广州,吕烈卿也到了广州,在广州还未住到半年,父亲就写信叫吕烈卿回哈尔滨。父亲之意,之所以要吕烈卿拜梁漱溟为师,其目的要其成为一个学问家,后来看到梁先生等人忙于奔走政治,没有很多精力用以教养学生,故而感到失望。父亲叫儿子回哈尔滨,本想将儿子前程另作安排,但吕烈卿在哈尔滨闲居半年后,父亲仍未作决定。

  1928年夏天,梁先生接办了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当时需要一批亲信做骨干,就打电报到哈尔滨,叫吕烈卿去广州共事。吕烈卿到广州时,广东省立一中的人事已完全排定。梁先生见吕年纪尚轻,更需深造,就托在中山大学任教的同事,为吕制订学习计划指导读书。吕烈卿当时学习的是音韵学、文字学、庄子和考古学,还常常跑到中山大学去听课,学习很紧张。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学习又刻苦,吕烈卿累得吐血,历久不愈。于是父母劝其回哈尔滨养病。在哈尔滨养病近三年时间,顺便学习了一点俄语。因为当时苏联是新型国家,学点俄语,可以找机会到苏联去看看。梁先生正在山东邹平县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主编一份村治月刊。吕烈卿因有同事在村治月刊社做编辑校对工作,相邀去村治月刊社住了一个月并做些辅助工作。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