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吕烈卿教授的生平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吕先义 2013年06月05日16:49:27 

 

  自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吕烈卿的家即由哈尔滨搬到浙江嘉兴,父母回嘉兴生活时,吕烈卿正在北京养病。此时,有同事约吕烈卿同游苏联,正中其心愿,因而两人分头努力,积极准备赴苏手续(主要是托人办赴苏护照)。曾在南京托人办赴苏护照,没有办成。后来又到哈尔滨,一面请吕烈卿父亲出面托人设法,一面由吕烈卿与同事一起到哈尔滨的苏联总领事馆提出要求实现赴苏的愿望,然而都得不到要领,赴苏成了悬念。没有办法,只好等待。吕烈卿仍留在哈尔滨,同事回到内地,预备用一年半载的时间寻找赴苏机会。两人讲好,一定互通消息,不管哪方面找到赴苏机会都相约同行。

  等待的时间也不能浪费,吕烈卿又学起了俄语。那年秋天传来了好消息,俄罗斯正教青年会办的夜大学叫青年会学院在招生,吕烈卿去投考了这个学院。这个学院用英语授课,三年毕业,但一年是预备班,吕烈卿因英语基础好,就考进了二年级。吕投考这个学院时,并不准备读到毕业,只想读它一年半载,赴苏愿望达到就随时停学。可是居然读到毕业,而赴苏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了。这个学院分教育、文学、商业三个系,一个学生可以兼修两系,吕烈卿兼修了教育与文学。毕业后,吕曾到青岛避暑休养一个月,因为那时继母的弟弟裘益香在青岛工作。然后还到山东邹平县梁先生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逗留了些日子。1936年夏,吕烈卿的家由嘉兴搬回了嵊县,自然吕烈卿也回到了老家嵊县。这是一个外出奔波多年,见过世面的小伙子回到家乡,这时的他对乡土,对家园已有了比以前更深刻的认识,他更急于要为家乡做点什么。与此同时,嵊县老家的有识之士,也得知吕烈卿回家的消息。在嵊县乡间办坎流补习中学(地点在现长乐镇太平村附近)的邢传薪果然找上门来了,吕烈卿当即答应去教英语,一直教到1938年放暑假。此时有位女性钱兆英也是教英语的,吕烈卿因而与她相识了,他俩终于在家乡的土地上收获了爱情。继母的弟弟裘益香也在坎流补习中学教数学,舅甥俩成了同校工作的同事。1938年夏天,吕烈卿陪钱兆英到上海复学。有同事约吕烈卿加盟创办一个小型补习学校,叫上海俄日文专修馆,由吕任教俄语,同事教日语。这个补习学校因满足了一些人的需要,竟办了两年光景,校址在汉口路绸业大楼内。这两年,吕烈卿还在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办的补习夜校里兼教俄语。

  1940年夏天,吕烈卿离开上海乘船先到越南,然后乘火车到昆明,再乘汽车到中缅交界的垒允,那是一个杭州飞机制造厂所在地,吕在该厂监理处当事务员,当了两年时间,1942年春夏之交,缅甸局势紧张,飞机厂被迫撤退到昆明,吕也跟着到昆明。到昆明后,吕烈卿无意中听说有他的两位同事在西南联大任教,他就去找他们帮忙找工作。当时沪西师范学校正愁缺教师不能开课,吕就应聘当了沪西师范的老师,还聘了钱兆英,这下夫妻俩又在一起工作了。沪西师范还要吕推荐数学老师,当时邢传薪的侄子邢洪正在西南联大学数学,他在昆明街上碰到吕烈卿,老乡见老乡,自然格外亲热。他说起生活困难,想暂停学业,找个工作做。吕烈卿就介绍他到沪西师范教数学。吕烈卿在沪西师范只教了一年,1943年夏就到北碚勉仁中学任教,在那里教了三年英语。1946年8月,吕离开勉仁中学到沙坪坝南开中学任教,直到1949年夏天,学年考时试卷刚看完,吐血病复发,停止工作。幸好,钱兆英仍在南开中学工作,所以吕烈卿可以家属身份住在那里养病,直到1950年初离开。

  1950年2月,吕烈卿的吐血病虽未完全痊愈,但已勉强能做点工作,经友人介绍,吕到歇马场乡村建设学院任教俄语,同年下半年,乡村建设学院被人民政府接管。翌年,人民政府在乡村建设学院原址创办川东教育学院,原有一部分老师被留用,吕烈卿即为留用教师之一。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川东教育学院名义取消。国庆节后,吕烈卿到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任教,从那时起吕烈卿一直工作在西师,直到1987年因病去世。担任的职务有川东教育学院语文系主任,西南师大外语系务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师大外文系教授。

  应当说,吕烈卿求学,从教的经历十分坎坷,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不能坚持的,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大学任教,他的工作生活环境才安定下来,若是没有历次运动的干扰和冲击,他在教育和学术上的成果会更大,他在教育和学术上的成果,主要是发表《外用介词at、in、on用法辨析》,《特殊动词used(to)》,《杂谈there be的结构》等论文,撰写《十二个英语动词》12万字,注释全国高校文科泛读教材《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等。

吕烈卿编著的《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吕烈卿之所以成为教授和学问家,与他父亲的教育安排不无关系。他父亲叫吕渔溪(1890-1957),世居嵊县西乡黄胜堂村(现嵊州市甘霖镇黄胜堂村),1914年金陵法政专科学堂毕业,历任鄞县,温州法院书记官、推事,1921年选调哈尔滨东三省特别行政区地方法院任推事。数年后,开办律师事务所。“九·一八”事变后转而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回嵊县开办农民夜校并训练民兵。抗战时期任杭州清波中学校董并在该校任教,后又相继在宁波中学、嵊县简师、阳山中学及春皋中学等校执教。1949年后在绍兴中学任教,曾出席地方人民代表和优秀教师代表会议,将毕生收集珍藏图书碑拓等800余册及古字画真迹24件等皆捐献省文管会(现浙江省博物馆)。

  (本文作者:嵊州市贵门乡雅安村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休干部,从事宣传文化工作30多年,边疆工作43年退休回沪定居。)

首页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