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谈谈抗日战争时期长乐人民保护金书铁券的经过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钱景汉 2013年09月13日14:39:18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护文物金书铁券,长乐人民是花过心血和作出牺牲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接着上海、南京、杭州沦陷,日寇进犯浙东,已成箭在弦上之势。为了防止日寇的掠夺和当地地痞的盗窃,钱耕麟和钱维新二人计划将铁券密藏。但必须有一个可靠又能干的人办实事,故特选同台门邻居钱蓉浦具体负责。

  密藏的第一方案是筑夹墙,将铁券藏墙内。这是一般财主隐藏财物的老办法,这办法不能防止敌机轰炸和乱兵纵火。第二方案是远藏野外,这办法的缺点是不能经常监管,更不能设立标志,年长月久,有可能忘记埋点,造成遗失。更危险的是埋藏时的异常操作,被旁人偶然过眼,起疑而探奇,则事情必然败露。这种藏金悲剧在长乐镇上是颇有先例的。第三方案是沉入钱耕麟的家井中,井在家内,易于监管,难于偷盗。井深二丈余,不怕轰炸,有水作屏障,不愁放火。最大的问题是,井水是咸的,当时提出的政治口号是“长期抗战”,铁券沉入井中,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见天日。铁在咸水中长期浸泡,必然锈毁腐蚀。失去保护作用。在密藏过程中又要达到保护的目的,必须设法使券和水隔离。钱耕麟先提出用油纸包裹的笨办法。油纸包裹并非密封,一入水就失败。再用涂油试验,油轻水重,油在铁上并无粘性,放入水盆试验,油就离铁上浮,不起任何作用。最后采用涂蜡在废铁板上试验,效果理想,但出水时,无意地向地上一掷,因震动就大面积地脱落,仍达不到券、水相隔的要求。如何达到上蜡后一劳永逸的目的?钱蓉浦的妻子周水珍从蜡烛芯上得到启示,先在废铁板上,等距离绕上松棉线,再浇蜡,一试成功,将铁板掷地,除直接部分略有损伤外,其他区域全部完好。但把这办法用在铁券上问题又来了。废铁板是平面的,体积又小;铁卷是瓦形的,体积又大(长1.8尺,阔1.1尺,旧制)融浇蜡汁又无专门工具,融锅离火,蜡汁就开始降温,蜡汁离锅降温加速,蜡汁碰着冰冷的铁卷,迅速变成固体。又加上棉线的阻力,浇流极不畅顺,形成疙瘩状,特别在棉线和铁券吻合处,出现空档,封存空气,冷却后,用棒轻轻一敲,蜡层就破碎陷落。当时想到去豆腐店的地道大锅中融蜡浸泡,这样做不仅成本大(一斤白蜡卖价和一斤猪肉相等)更有碍于保密。后来,还是周水珍参照用模浇蜡烛方法设计制土模浇灌。阴阳二式,模与券的接触面疏疏地等距离树立高三分,筷样大,宝塔形的泥足,留出空档备灌蜡。同时,又在模面等距离用铁针穿成米粒大的小洞,以备观察蜡汁的覆盖情况。模券合缝后进行浇灌,仍只灌上三分之一面积,其他部分因蜡汁凝固而不能普及。为使蜡汁始终保持流体状态,就先把铁券于隐蔽处在烈日下曝晒,尽量提升到最高温点,又把土模在炭火上烤,其温度达到与融锅相等,把券模合上,仰放在炭火上,将蜡汁从宽边二头齐灌。模、券、汁都是热的,浇灌就畅通无阻,顷刻就全部到位,每处小洞都溢出蜡汁。待离火冷却,用冷水一泼,土模自动离券。启模观察,全合理想,补上泥足空档蜡汁。浇蜡告成。

  这些技术措施,以目前的科学水平来衡量,是极为笨拙的。但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对一个农民,在既无工本,又必须在保密状态下进行,能做得如此完美,是难能可贵的,没有高尚的精神支撑是办不到的。所以,这些技术叙述的表象,都是刻画着抗日时期人民群众的道德风貌。

  接下去要讲的是铁券如何入井。考虑到入水时铁券和石块可能不一样,石块不论大小,由上而下,其重点是一致的,水的阻力也是一致的,可以成直线沉入井底。但铁券是板形瓦状,在水的阻力下,重心可能变换,下沉时,必然动摇飘忽,出现了“S”形的下沉状态,为避免可能碰撞井壁而造成蜡层损伤,故先用一根长度与井的深度相等的细麻绳吊住铁卷。麻绳在井中易上漂,为防暴露,在绳上结上了几枚铜钱。趁夜深人静,用长竹杆将井中沉淀物搅得上浮,手提麻绳,将铁券慢慢下放,到底放绳,绳随铜钱沉入井中,又向井内倒入一担烂泥,天亮前,撒下几两明矾粉,到白天人家汲水时,水已清澈如旧,毫无痕迹。金书铁券为了避免抗日战争的灾难,就这样在井中泥底苦度了七年。

  有三篇文章中介绍,说铁券入井后,在井口盖上石板,真是以讹传讹,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当时,钱耕麟确曾想封井停用,但钱蓉浦坚决反对。因为,井是在显五间台门西首暗大间前俗称游人屋里,游人长一丈八尺,阔一丈,磨砖石板地面,平坦如镜。井无井栏,有木板井盖,平时上盖,盖面与地面相平。钱耕麟有田地有酒号,每年酿酒二百多缸,长工短工百业匠师,全年四季都在这游人中吃饭休息。众目眈眈,突然在平地井口盖上石板,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人们虽不知井中放下铁券,但必然推断钱耕麟在井中放下财宝。钱蓉浦是农民,可能并不知道“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典实,但以欲盖弥彰,引贼入室的道理说服钱耕麟,井水照常汲用。直至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乐镇办起自来水厂,水井完成了他的历史任务,钱耕麟的玄孙,因修房屋,才在游人屋地面浇铺水泥。为纪念这口井对保护金书铁券的功绩,不但不加填毁,并在井口留一圆形线条,供人凭吊。

  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的初秋,钱耕麟择日捞券。并邀请镇上军政、工商、文教、产业等方面有名望的人物近二十人左右到场。当时没有抽水机,全靠人力用桶将井水汲干。由钱蓉浦系绳下井,到井腰,人就冷得发抖,只得出井穿上冬衣,吃杯白酒再下井,将近井底,用足探测铁券位置,脚尖踏于铁券边缘,然后叫放绳,人落井底,拨开污泥,泥下三寸,露出券身,绳烂成泥,铜钱却一枚不少,只绿锈全身;铁券出井后,用清水将券一冲,蜡层洁白完整如新,用刀割开蜡层,卷面青黑无锈、券文金字闪光。大家欢庆密藏成功。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