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现有童姓人口6200多人,在559人姓氏中,排名29位,成为嵊州的一个望族。关于童氏的姓源,据中国名人传记中心编的《姓纂》载: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为姓,发祥于雁门(今山西代州)和渤海(河北、山东间海域)。堂号:雁门、渤海。考证表明:老童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祖先黄帝之曾孙,颛顼(五帝之一)之子。由此,老童是中华民族的童氏始祖,子孙以“童”为姓。
一、嵊州童氏起源唐代末年
童氏渊源自上古轩辕黄帝之曾孙老童。得姓以后,历经4000余年,子孙繁盛,世裔绵远,支分派别,难以计数。据查《古剡童氏宗谱》,嵊州童氏始于唐,先是东汉山东琅琊内史童仲玉的后裔童鼎从天台入剡,居八里洋余粮岭麓;后是东汉安徽丹阳太守童恢的后裔童巽由卞(今河南开封)迁于剡,居苍岩前童。考证表明:童鼎的祖先童仲玉,字孝昆,东汉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有二子,长子童恢,幼子童翊,均任地方长官。可见,童仲玉与童恢是嫡系父子关系,可以说嵊州童氏均是童仲玉的后裔,是同一系支,一脉相沿之。由于童鼎、童巽入剡时间不一,居住各异,才分为二派。童鼎公称剡北派,童巽公称剡南派。但他们为何来剡,又是怎样在剡发展的呢?
二、童氏避乱栖剡
东汉山东琅琊内史童仲玉的后裔,童鼎生于唐元和庚子(公元820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字继宗,祖籍山东,后移民为河南人。他禀性纯厚,好学上进,乐行善施。唐大中辛未(851年)中进士,两年后授天台县令,至咸通庚辰(860年)届满,在任7年,颇有政声。自离任归,从天台至剡县,适遇裘甫起义,交通阻塞,进退维谷。他远眺竹山风物之胜,登八里洋,见土沃平原,遂卜居八里洋余粮岭麓,是大禹治水疏凿之处,钟灵毓秀,创业发家,成为剡北童姓祖先。
童鼎公生子萃,萃生子谦臣、谦弼,又谦臣生子清一、清二,谦弼生子清三、清四,分松、竹、梅、菊四房。他们成年后,清一府君徙居剡东20里许之十里童,今属下王镇。清二府君攻文学,至宁海富族延教,就塔山居,那里地灵人杰,繁荣昌盛,如今成为江南旅游古镇——前童。清三府君徙居会稽富盛埠,即今绍兴县乡镇企业较发达的杨汛桥、竹园童村。清四府君祖袭故址,发展迅猛,遍及原城郊、仙岩、广利等乡。八里洋童姓为“集胜堂”,施家爿、仙岩、强口、西鲍、大洋、逵溪等村为“培菊堂”,统称剡北派。传至二十二世祖思惠公,从里坂村入赘至谢岩钱姓,后爱嶀山之灵秀,涧山之澄清,就卜居狮岩之旁施家爿。又传至银公,才大发其祥,生有六子名枋、松、枌、楞、楠、术。惜楞、楠二房乏嗣,尚存四房。后枌公改迁离剡城较近的大洋村。术公之孙童应禹、童应登慕东晋名士戴逵隐居之地,怀创业之路,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徙居逵溪村。至三十五世声培、声老兄弟,因其母为西鲍村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迁至西鲍村落户。施家爿童氏“培菊堂”房,子孙遍及嶀山南麓一带,在逵溪村建有童家祠堂,每年春秋祭祀,纪念祖先,香火传承。
东汉安徽丹阳太守童恢的后裔,名童巽,行奇三,于唐末为避五季之乱(又称五代之乱),从河南开封仓促出逃,一路南下,适过剡县苍岩,四顾山峦起伏,树木青翠,环境幽静,宛如世外桃源,又没有战乱,遂卜居苍岩前童,名下村,为剡南童氏之始。又经过数代,因人丁增多,居住狭隘,于是仲云公徙迁殿前,为中村。宋元祐年间(1086—1093),有识之士千二公,字无息,性闲雅,好山水,至金盘里,森林郁郁葱葱,泉水涓涓滴滴,建土宅而居之。因其氏而名,曰童村,是为上村。后童村长子士富偕同士元,择居于杨家屋,筑茅屋数间,栽竹木数亩,耕读传家,怡然自乐。
三、嵊州童氏人丁兴旺
嵊州童氏自唐咸通(860年)始,距今已有1150多年历史。剡北、剡南童氏分别以八里洋余粮岭麓、苍岩前童为发祥地。童鼎公、童巽公为各派之祖先。童氏后裔遵守祖训,世代辛勤劳动,艰苦创业,繁衍生息,瓜迭绵延,兴旺发达。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嵊州户籍管理人口有73万多人,559个姓氏,按人口数多少排列,童氏人口6217人,名列29位。童氏人口分布于18个乡镇(街道),其中下王镇2780人,剡湖街道(城中)940人,仙岩镇760人,甘霖镇372人,浦口街道357人,鹿山街道(城西)328人,崇仁镇168人,黄泽镇147人,三界镇135人,三江街道(城东)130人,长乐镇29人,里南乡29人,金庭镇20人,北漳镇10人,王院乡5人,谷来镇4人,石璜镇2人,通源乡1人。从这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嵊州童氏分布之广,人口之多,已成为全市旺族之一,令人欣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