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楹联,剡溪文化的美丽标签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尹畅晨 2013年12月06日11:48:42 
  如果说嵊州的传统文化是一部浩瀚的书,那么小小的楹联就是这本书的美丽标签。

  最近,一直致力于研究地方史的徐国兆花费近两年的时间,足迹踏遍了剡溪的山山水水,采集到了这些美丽的标签。经过考证梳理后,集成了《嵊州对联遗存》一书。

  该书收录楹联近一千四百副,内容涉及忠孝节义、励志格言、家族溯源、宗教信仰等等,形式有祠庙联、路亭联、戏台联等,其中不乏陆游、徐渭、马寅初等名人的名作,可以是说集嵊州对联之大成。

  现在,就让我们借着此书的出炉,一起走近嵊州楹联,回味楹联背后的悠悠往事。

  山水犹染翰墨香 楹联,又称对联,它就像文化的一个窗口,从侧面生动折射了地域的内涵。在徐国兆的心中一直有个梦:从志书的角度编辑一本反映嵊州历史的对联集,进行楹联文化的寻根。

  徐国兆出身文化世家,熟悉本土文化,平时即留意对联,家传有蕴藏大量楹联的《步月庐》手稿等书。他觉得,能让读者在欣赏对联的同时,了解作者本人,了解对联背后的故事,可能会更有意义。

  嵊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有“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之誉。被后人称为“唐诗之路”的剡溪曾经赢得了无数文人雅士驻足。他们或观潮听涛,或把酒揽月,酬唱吟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楹联。陆游的“墨蛟飞上剡藤滑;苍璧碾成官焙香”;郑午昌的“暂可莫言当世事;不问行禅与坐忘”……倘若失却楹联之映衬,诗词之添妆,这历经数千年所形成的剡中文化也怕会失色不少。

  因此,当徐国兆在寻常巷陌、山水名胜与楹联不期而遇时,会经常留一点时间细细端详,领略名家学士的学养襟抱,品味书法篆刻的风采神韵,体会寻常百姓的美好愿景,从中窥见楹联背后文人墨客的悠悠往事。

徐国兆(左二)在采访中

  寻常巷陌藏珠玑

  2011年初秋,徐国兆在好友费人良、王荣君的协同下开始上山下乡,走村串户,着手采集文学前辈们留下来的这笔文化遗产——对联。

  穿行在数以百计的祠庙之间,他们一路风尘,一路感慨,每有收获,便如获至宝。为了采集,他们经常走进那些破败的祠庙,干一些挪移杂物、清洗石灰水泥的粗活,从联语的字里行间分享一个地方、一个家族曾经的荣耀,曾经的沧桑,个中甘苦,唯有自知。

  其中有巧事。一次,他们前往棠头溪村的吴氏大宗祠,因为里边的柱联糊了泥灰,无法采集。在遗憾中,却有村民告知村中王穹升先生藏有《棠溪吴氏宗谱》,有关祠庙的对联都在谱中,就连那座拆毁的罗星亭对联也在。三人便在村民的指引下立马兴冲冲赶往王穹升家,果不其然,一切都尽如人意,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也有幸运事。在下中西村的兴福庙,他们拍摄后不到半年,再次路过时发现该庙不见了,说已被拆卖。又过了半年,庙貌已“焕然一新”,但石柱已卖。

  更有遗憾事。走遍偌大的市区,已罕见老柱联,大有弄王节愍公祠里有好多柱联,因公祠已成民居,柱石被包装。只得望柱兴叹,心存遗憾。

  这些承载着无数记忆的古老文化,见证了风雨剡溪的沧桑岁月,更诠释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让徐国兆的心里增添了几分对历史的敬重感和敬畏感。

  名士酬唱亦风流

  楹联在嵊州的民间文化基础很深厚,有些楹联一经撰写悬挂,就让人们传诵几百年不衰,甚至因楹联而引发出有趣的故事或者历史往事。

  在寻找中,徐国兆发现这些埋藏在古纸堆中的对联,不乏陆游、徐渭、郭沫若、周恩来等名人名作,还有大批辛亥志士的对联,如王金发、马逢伯、张伯岐、周亚卫、王晓籁等。读着这些对联,会联想起他们为嵊州留下的作品和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更难得的是在康熙《金庭王氏族谱》中发现了一副王羲之五世孙南朝齐王衡题金庭观潺湲阁的对联:“至道鸿濛,修仙必捉无毛虎;灵湫沸远,度世应飞不翼龙。”为我们描述了被奉为道教第二十七洞天福地的金庭观,山奇水异、非同凡响,是书圣王羲之隐居卒葬之地,也是海内外文化界人士朝圣之处;一副南朝梁王瑶撰写的对联“金马玉堂祗为身累;清泉白石尽可怡情”,更是表达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境界。据徐国兆考证,这两副对联可以说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对联。

  而在一本清光绪年间刊印的《四山响应录》中,徐国兆还发现了一副马履鉴撰长达276字的挽联,比已知浙江古代第一长联260字清代过鏊撰的《题嘉兴南湖烟雨楼联》多16字,相信这是一份了解嵊州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之一。

  千年剡溪,万卷诗书;岁月流逝,楹联永在。这些意境清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对偶语句,无疑为嵊州民间楹联艺术的发展,播下了好种子。徐国兆说,如果我们把嵊州两千余载的历史风烟揉进人文波涛之中,透过楹联这个小小的窗口,或许你将发现一个不一样的风雅嵊州。

  巧句名联共欣赏 楹联,言简意深,凝结诗的韵律,不仅给人带来文学上美的享受,而且背后蕴含的名人故事和文化遗存也颇富趣味,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雅俗共赏的文学奇葩。

  1、古代浙江第一长联 伟哉公!殆衡岳降灵乎,溯壮岁投笔从军,是入关景略,是杀贼修期,是平苗孔镛,是磨楯荀济,尤莫若烽火倥偬,是杜老吟诗,每饭不忘君父,廿年巾需次宦途,浩浩落落其襟期远出风尘,别无长物,只玉华留剰一编,挂帆自镜水飞来,怀剌灭正平之宇,奉舆无潘岳之亲,刚看竹马欢迎,喧传郭汲,待使君判事余闲,好向子猷桥畔,仲若堤边,分付奚奴拾佳句;

  悲夫民!其云霓失望矣,自我候下车莅治,如刘宽用刑,如信臣折狱,如萧何约法,如张汤剔奸,更欲为士林培植,如文翁化蜀,有心计及膏油,数日前叨陪讲舍,恳恳勤勤于吾辈洞开肺腑,如此好官,在剡川未竟两月,飞舄傍君山归去,王褒废蓼莪之章,惠连杳池塘之梦,可奈芦帘步韵,盼断孟光,闻此日噩音递到,忍从九嶷峰头,三湘江上,凄凉故国远招魂。

  这是在嵊州图书馆发现的一副276字的挽联,作者是马履鉴,收录在一本叫《四山响应录》的书中。

  《四山响应录》刊印于清光绪年间,是为纪念一位为政清廉而卒于任上名叫石治棠的嵊县知事,书中收录了当地文人章毓才、茹鲁、赵荣恩、商宝慈、郭庆嵩等数十人的诗、文、联。石治棠,字紫林,湖南永州宁远人,年轻时投笔从军,擅长写诗,著有《玉华堂诗钞》。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九月一日莅嵊,至十月十九日因劳瘁过度病死,前后不过50天时间,其间他下南乡,走东乡,遍访民间疾苦,除苛政,惩猾吏,列禁积弊,约法十六则,榜诸通衢,做了不少好事。可惜如此好官,却不幸病死,年仅54岁,嵊州百姓为之垂涕送葬;当地文人纷纷作诗、作文及作联,以致悼念。 2、遥祝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

  不屈不淫征气性;敢言敢怒见精神。——《新华日报》社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合贺

  抗战期间,马寅初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中国银行顾问、中国经济学社社长等,着重研究中国战时经济问题。针对当时“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的情况,马寅初多次公开发表演讲,抨击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政策,要求开征“临时财产税”,并提出从孔祥熙、宋子文开始。同时,曾指名道姓地骂蒋介石“不是民族英雄而是家族英雄”。此举引起了政府恐慌,惹恼了蒋介石。蒋托辞派马到第三战区考察经济,命宪兵将其逮捕,监禁于贵州息烽集中营。

  1941年3月,重庆大学商学院学生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人士的支持下,借庆祝马寅初六十寿辰,掀起了“祝寿运动”,并在《大公报》《新民报》连登三天举行“庆祝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启事,《新华日报》也发了消息,启事中有意把“庆祝”改为“遥祝”,暗示马寅初被捕不在重庆,以争取全国舆论支持营救马寅初恢复自由。 3、“富贵不忘济贫”的乡贤金禄甫

  庞眉皓首,聚至一百人,饘于是,鬻于是,矍铄同堂,良亦煕朝小祥瑞;仁粟义浆,积成三万贯,父作之,子述之,拮据两世,允称菩萨大慈悲。

  这是著名学者俞樾为“富贵不忘济贫”的嵊州乡贤金禄甫所创办的嵊县金氏养老堂撰写的对联。后面有注文:“堂中额养老者一百人,筹备经费至三万缗有奇,乃金君禄甫,承其父孔昭君遗意而成之者也”。

  金禄甫是清末崇仁人,早年以补鞋为业,后在绍兴平水镇开设鞋铺,所制的“钉靴”牢固美观,深受用户欢迎。后以上海、平水两地为据点,与人合伙经营丝茶,在平水、汤浦、登岸等地开设泰昌、兴昌、鸿润昌等六个茶厂,又在嵊县、诸暨、绍兴、上虞等邻近县城开设茧站18处,成为海上巨商。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