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萌发,夏代得到较快发展,至商周呈现鼎盛之态,春秋战国时期亦很繁盛,到隋唐开始走向衰弱,宋元明清则流行仿古和伪作。我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之优势一直为全世界所公认,其细如发丝的铸造工艺,美观的形态、华丽的图纹、丰富的铭文,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位置。
青铜镜是古人的生活用器,从战国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
在唐代,国家强盛、经济文化空前繁荣,铜镜发展到了全盛阶段。唐太宗李世民因此也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千古名言。宋代以后,由于部分制作工艺失传,铜镜制作开始衰落。清中期,随着玻璃镜的普及,使铜镜结束了其实用与审美兼具的发展历程。
铜镜的纹饰工艺,既反映器物的主题内涵,也是铜镜最具美学价值的部分。它涵盖了各种几何、动植物、神兽仙人、民间故事、生活百态、祈愿祝福等内容,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情趣。唐代多用瑞兽纹、四神纹、花鸟纹、宝相花纹、海兽葡萄纹、十二生肖像纹等纹饰,还有狩猎纹镜、打马球镜、人物宴乐镜等等,体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个侧面。此外,唐代及以后的铜镜上出现了大量反映道教文化的纹饰,佐证了道教在人们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影响。
此铜镜为唐代青铜镜,纹饰为海兽葡萄纹,其“皮蛋青”包浆十分精美,直径10.5厘米,由市收藏协会会员杜君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