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嵊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种古老的技艺,它或出没于亭台楼阁,或潜身于旧楼古宅,或点缀在祠堂庙宇,它或许并不奢侈起眼,但只要你仔细端详,就无不折服于它的古朴华丽。它,就是灰塑。
嵊州灰塑源于东晋,兴于唐代,盛于明清,东晋名士戴逵父子便是这项技艺的开山鼻祖。如今,由于历史原因,灰塑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从业人员已是屈指可数。在这些灰塑艺人中,有一人已经从事灰塑行业20余年,称得上当今嵊州灰塑的元老,他,便是现今嵊州灰塑的领军人物——王明星。
无心插柳,练就内功
王明星并非一开始就从事灰塑行业,他做过箍铜匠,干过雕花活,开过鞋底厂,塑过泥菩萨,直至中年才开始真正接触灰塑。王明星认为,正是因为无心之中做了这些行当,才让他拥有了扎实的艺术功底、敏锐的市场嗅觉,才让他在上世纪80年代末灰塑行业开始复苏的时候看到了市场前景,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将其与自己学到的技艺融会贯通。他说,其实木雕和灰塑是有相通之处的,只不过一个是减去点什么,一个是加上点什么。
机缘巧合,拜师名门
谈起与恩师大永(姓氏不详)的邂逅,王明星总是很感恩,他觉得这是一种注定的好缘分。大永曾是一位声名远播的灰塑艺人,因为当时灰塑行业的落寞,大永为了生计,在湖州越剧团做布景设计,退休后回嵊州养老,王明星当时正在寺院帮工,听说了这个消息,特地前往石璜拜访,希望拜其为师。得知了王明星的来意,正苦于技艺相传无人的大永欣喜万分,对其资质进行了一番简单考察后,立马收其为徒,几日内便将灰塑的原料配方、结构原理、制作技艺悉数相授。王明星本就有较好的功底和过人的悟性,再加上师傅的一番指点,很快对灰塑有了较好的领悟。
首次出山,铩羽而归
初出茅庐的王明星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恰逢当时浦桥建造陈侯庙,王明星毛遂自荐,揽下了庙宇建设中的灰塑工程。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工程开展很不顺利,由于技艺不精,也常常遭到其他工友的取笑,陈侯庙的灰塑工程就这样在一边摸索一边实践中完成了,王明星在回忆这个处女作时也尴尬地说:“整个工程下来效果很不理想,速度慢而且质量也不行,说着容易做着难,还是经验不足啊…….”
浦桥的陈侯庙让王明星自惭形秽,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灰塑工艺提高。
城隍庙宇,成就美名
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和努力实践,王明星的灰塑工艺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并结合理论知识形成了具备个人特色的工艺体系,通过调整人物面部五官比例,他可以把年龄跨度精确到十年之内,塑造的人物、动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此时的王明星已在业内小有名气,因此如愿参加了2002年嵊州市城隍庙的大型修缮工程,他精湛的工艺、成熟的手法赢得了文管单位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从此声名鹊起,荣耀也是接踵而至,市内外的多个文保单位修缮工程,他都受邀参加。去年,王明星更是成功申报,成为嵊州灰塑的省级传承人。
艺高胆大,廉颇不老
对于灰塑艺人,最大的对手莫过于自己的年龄。由于灰塑往往创作于建筑物的最高点,一点闪失都会给灰塑艺人带来致命的危险,因此对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
年过花甲的王明星却不以为然,常常双手提着装满水泥的桶在屋脊上快步行走,如履平地。他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信心:“不是逞能,我现在身体好着呢,干灰塑这行除了要经得起日晒雨淋,关键还是要胆大心细,畏首畏尾不仅干不好活,而且更危险,况且现在的工程保护都很到位,很安全,我今年62岁,估计干到70岁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