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春,气温渐暖,正是万象更新的季节。在嵊州有放纸鹞、龙抬头、祭花祭烈女等传统民俗。
放纸鹞
“正月灯,二月鹞……”
嵊州叫“风筝”为“鹞”。农历二月,寒潮渐退,暖风习习,二月吹的是顺风,即一个风向,正是放纸鹞的好时节。大人孩子都去空旷的晒谷场、河边等地方放纸鹞。特别是生病的小孩要在二月放放鹞脱脱晦气,鹞放上天后,要剪断丝线,放鹞上天,意味放走晦气。破鹞不能拾回家里,拾回家意味把人家的晦气带了回来。有《放鹞》儿歌:
放鹞放得高,回去吃年糕;
放鹞放得矮,回去叫爹爹(读diǎdiǎ)。
嵊州放鹞已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元朝,有个名叫谢宗可的南京才子,在剡地生活期间,写了一首歌咏剡地《纸鹞》诗:
孤骞稳驾剡溪云,
多少儿童仰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已,
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驰空碧东风晓,
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
回看高举绝红尘。
以前鹞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没有形状尺寸的规定,所放的纸鹞千姿百态,不拘一格。现在店里有售,但品种不多。人们在玩纸鹞的同时,渗透进了原始的宗教意识,把摆脱贫苦、病魔,祈求天赐好运的心理愿望寄托在纸鹞上。这就是“放鹞放晦气”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