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记民国慈善家金禄甫与何蒙孙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阮建根 2014年03月19日15:35:05 

一样善人遗泽远

  晚清以降,西风东渐,外禁放开,商贸往来频繁,时局更迭激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往昔蜗居在浙东山乡的才识之辈纷纷走出了穷乡僻壤,奔波于沪杭间,或艰难运筹,搏击商海;或从事文教,吸纳革新思想。时代造就了一代巨商名儒,功成名就之际,他们行善施惠,反哺乡梓,怀着“见天下之有饥寒疾苦者必哀之”的良知,为地方慈善事业呕心沥血,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一方乡绅士子的善举职责。他们在兴办学堂、赈灾恤孤、乡村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无私服务于地方民众,弥补了地方政权力不能迨的特发灾害和社会底层的赈灾救助,为当时社会带来了温情暖意的人文关怀。就这一时期相邻的诸嵊两县民间慈善贡献而言,当数嵊县金禄甫和诸暨何蒙孙,二人虽然出身不同,学识不一,但这对出身寒门的至交友人无异是近代诸嵊两邑民间慈善事业的倡导者。今追思先贤的仁心善政和博怀济世,发潜德之幽光,乐成此文,谨以此纪念金禄甫先生逝世九十周年、何蒙孙先生逝世八十周年。

  一、嵊县巨商金禄甫

  金禄甫(1853~1923),讳昌运,妻裘氏。祖讳坤元,父讳炳汉,其祖上国能公于乾隆年间自山阴鲍渎(今绍兴城区昌安门外)迁居嵊县崇仁镇,是晚清时期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工商界人物。早年家境贫寒,10多岁就出门做学徒,以补鞋为业,在会稽县平水镇上开设了一家小鞋铺,手工制作钉靴,因皮质上乘,做工精良,经久耐穿,深受绍、诸、嵊等各地客户的信赖,生意日渐兴隆。几年下来,既积累了点资本,又结识了各地的客商人脉。

  平水镇是茶商云集之地,浙东各县毛茶汇集于此地,再通过洋庄精制后运往上海、宁波口岸外销。金禄甫敏锐地触觉到太平天国战乱后外商对传统产业丝茶的巨大需求,遂与家人商量后借贷资本经营丝茶,此举得到了嵊县同乡的支持。

  嵊县一带山地居多,平土宜蚕,高地宜茶,农村多种茶桑。嵊县茶叶产业起始较早,唐代僧皎然有诗赞之:“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说明剡茶在唐时已经扬名域外。平水茶畅销海外,嵊县茶占了平水茶中的较大份额。嵊茧又名冠两浙,有“越茧甲天下”之美称。加之嵊人敦厚朴质,勤于耕作,如此优越的生产条件和产业优势为金禄甫经商事业的崛起搭建了资源平台。

  嵊人“处山谷,性近朴,务稼穑,不知商贾,终岁拮据。”世代业农的金禄甫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终于从“不知商贾”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丝茶商。据《嵊县志》记载,早在同治九年(1870),年仅18岁的金禄甫就和裘佩文、裘岐生等人一起在他的老家崇仁镇上创办茧灶。

  朴学大师俞樾为金禄甫撰写了《五十寿序》,对他早岁涉足丝茶商贸的经历有过记载:“自泰西诸国交于中原,而海内外遂成商战之天下……君先世皆隐于耕,至君之父孔炤君始变而为贾。贾业既成,家遂稍稍起。君承先绪,思扩而大之,谋于两弟曰:‘方今与西洋各国通商,丝茶两业必且大兴,吾嵊产茶,又多桑可育蚕。丝与蚕皆吾嵊产业,以嵊人治嵊产,必大得利’……”足见金禄甫具有超人的经营眼光。在尝到了丝茶贸易带来的巨额赢利的甜头后,他更是眼高一着,来到刚开埠不久的上海滩闯荡,结识外商。嵊县宿儒丁少侯先生所撰的《书民初巨商金禄甫先生二三事》这样记载:“(金)与人合资渐至独资,在嵊县北山、绍兴、平水、诸暨枫桥、上虞汤浦等地遍设茶栈,后又兼营丝茧,渐至闸北自办缫丝厂,另设多家茶栈茧灶,除主营丝茶外销业务外,也涉及炒卖地皮,不数年间,积资达数十万之巨,一时财冠全嵊,名噪乡里。”1918年间,金禄甫还把业务拓展到了桐乡濮院,在濮院北河头梧桐庵对面建造了洪盛昌茧厂。几年经营下来,金禄甫获利颇丰,几乎成了“盖县财主”。后来他还和儿子金宪章一起把业务拓展到纸业交易、钱庄金融业等领域,成为沪上富商。

  当时,金禄甫以上海为中心,运筹帷幄,长袖善舞。在他经营的鼎盛时期,仅在平水镇上就开设了泰昌、鸿昌、润昌等“昌”字号茶栈六家,另在邻县诸暨枫桥、孝义和上虞也设有茧栈、茶栈数家,一时间成了“平水帮”的丝茶业龙头老大,曾一度控制了四明茶的采购。

  金禄甫“以丝茶二业大兴其家,于是建宗祠,置祭田,设立义庄,皆禀承厥考之遗意而为之。”起初,他感叹此举仅“及吾宗,未及吾乡党也”,继之,他由一家而一族,由一族而一邑,凡一切有关义举类事无不乐从。

  光绪二十五年(1899)六月中旬,狂风大雨,达旦连宵,暴雨成灾,剡溪上下游受灾漂没至数千家之多,金禄甫和陶吉斋等新嵊会协振公所同仁在上海发起《新嵊会三邑水灾募振公启》,为灾民募捐救灾钱物。又独资在嵊县城内倡办了养老堂,俞樾在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为他撰写了《养老堂记》记其事:“养老堂者,金君禄甫奉先德孔炤君之遗命而创建者也……其堂在嵊县城内西街,其地一亩有奇,其屋三十余楹,堂中养老者一百人,每人每月给钱八百……凡买田五百余亩,入其租得一千三百六十余缗,又买葬山六亩有奇,又存钱五千缗,岁收其息以供堂中之用,共用洋钱三万七千有奇,而养老堂规制于是乎大备。”可见投入之巨大。另取“因民之利而利之”之义,设立因利局,贩夫走卒之辈皆受其惠。民国五年(1916),嵊县知事牛荫麐倡修《嵊县志》,金又捐银一千元。

  金禄甫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其父孔炤公生其兄弟三人,因家贫不足以供资求学,故未及成年即以操补鞋业行走江湖。自从经商发达后,金禄甫往来公门,交接名流,期间他和沪上严筱舫、山阴汤寿潜、绍兴蔡元培和诸暨蒋观云、何蒙孙等巨商、名宦、学者结识相交,深感缺字少文之苦,更感叹老家山区尚有无数寒门子弟因家贫不得求学,思己及人,遂有捐资办学、作学人才之举。《蔡元培全集》中记载了蔡元培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二月四日和光绪二十五年(1899)正月二十五日曾两度致书金禄甫,所言皆为地方办学劝捐事。光绪三十三年(1907),金禄甫在离甘霖镇(旧属桃源乡)不远的寺前村购显净寺为校舍,由吕寿名、吕颀亚等掌教主办士明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又在崇仁镇捐资创建承志初等小学堂,其校名盖取其“善承父之志”之义,并捐田120亩作为恒产,随后又捐资创办昌言小学,所兴办的学校计有五六所之多。此举惠及无数寒门学子,地方兴学风气为之一变,为近世嵊县发展培育了各方人才。

  宁化伊立勋是著名书法家伊秉绶之孙,曾任过知县,其“于光绪中叶薄游沪上,择友维严,既兄事金先生禄甫,乃获交裘先生岐生,二十年来藉知梗概。……(裘)于是果操胜算,往无不利,遂与金、陶(陶吉斋)二先生并著名于沪上,称巨商。”他曾为金禄甫的好友裘岐生撰写了《裘岐生先生事略》,事略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金和裘办施粥厂的情况:“光绪壬辰(1892)冬,岁荒,大雪,贫丐多僵仆,先生施棉衣无数,而不自名,又与先生禄甫胞兄晋生首设粥厂,全活甚众,其后遇荒,辄施粜以为常。”当时,金禄甫经商在外,委托胞兄金晋生在嵊县城关办施粥厂,每日耗米百余斤,帮扶难民,使不致道有饿殍。金禄甫还请人书写清代诗人朱竹垞撰写的施粥厂联语张贴在粥厂门口,此联正是金氏忠恕济人、旷达乐助的高风厚德的写照:

  同是肚肠,饱者不知饿者苦;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当时凡有公益善举向金禄甫举告劝募者,他无不解囊襄助,成为近世嵊邑首善。他的善举为当时大家所推崇,俞樾不但为他撰写《养老堂记》(宁化伊立勋书丹)和《五十寿序》,还为他的养老堂撰写对联:

  庞眉皓首,聚至一百人,饘于是、粥于是,矍铄同堂,也算熙朝小祥瑞;

  仁粟义浆,积成三万贯,父作之、子述之,拮据两世,允称菩萨大慈悲。

  联中俞樾以活“菩萨”称颂之,可见评价之高。

  山阴汤寿潜也为之撰联:

  新政方拜五更,老者安之,到此不须愁晚境;

  遗命大开广厦,登斯堂也,令人油然生孝心。

  他的至交友人何蒙孙为养老堂撰联:

  溯典慕上庠下庠,以一身任解推,读其记知孝思发越;

  加恩始六十七十,为四民弥缺憾,登斯堂觉和气薰蒸。

  俞樾弟子、诸暨枫桥人陈遹声也撰联一副:

  推食食、解衣衣,堂宇崔巍,遗命禀自庭闱,是谓老吾老以及乎人之老;

  春风风、夏雨雨,耄耈欢洽,和气蒸于乡国,未有亲其亲而不为世所亲。

  另外,陈声暨所编的《石遗先生年谱》记:“浙江嵊县有慈善家金禄甫者,以丝茶商起家,介李拔可请公(注:指陈衍,1856~1937,近代诗人,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人)为作家传,并丐题其三界水阁诗。”诸暨蒋智由也在《跋<题王晓籁先生照片>》上题录:“邑产茶与桑,有金禄甫名昌运者,业茶丝以起其家,恃以生活者众……余曾为作家传,故知之(见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可知陈衍和蒋观云都为金禄甫作过家传,当时名家题赠甚夥。

  由于金禄甫在地方赈灾恤贫方面做的大量善举,清廷“以助振议叙知县,分发江苏。”然其“淡然于荣利,不赴也。”章炳麟先生撰写的《清故江苏候补知县金君墓志铭》一文也可足资证:“自清末,尝以助振得江苏候补知县,加同知衔,予花翎,授二品散阶。”据笔者考证,加同知衔的这年应该是在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丁少侯先生文中回忆,倦还堂旧有“肃静”、“回避”、“奉议大夫”、“资政”等牌匾,信不诬也。

  民国初年,三界镇上的商户不慎遭回禄之灾,延及周边商户数十家,金禄甫命他的次子金宪章(谱讳元瑞,以字行)赶到三界,在废墟上重新规划建造店面房屋,低价出租给业户经营,后金禄甫把券约收回废之,又无偿地把店面房屋赠送给了当地商户。百姓感恩涕零,他们在三界城隍庙内塑起金禄甫像,敬其为生佛供奉,终年香火不绝。在他出殡时,又自发头顶香盘,跪拜送别,以示感恩。

  晚年因为时局变荡,生意清淡,金禄甫退归崇仁老家,仿杭州刘庄、汪庄建筑格局,在崇仁镇东郊建造“倦还庐”,宅名取自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辞意。“倦还庐”门额为宁化伊立勋所书,庐内匾额多为何蒙孙所题。

  金禄甫虽然富甲一方,仍自奉节俭。据传,每当除夕夜举行家祭时,桌上总是陪供着一双早年亲手制作的皮鞋,以告诫子孙后代“富不忘本”。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其子金宪章和孙辈金沅芗、金仲椿也都能够恪守家训,以善传家。

  金家姻亲谢冠生(曾任国民党司法院院长)在民国十一年(1922)八月赴欧洲考察,途经印度洋时,在客船上为金禄甫先生七十大寿作贺诗一首(见《簋笙堂文稿》):“行义如君世所传,归荣今作地行仙。家赀货殖羞端木,财物安人学计然。肯构会须门阀大,庆门更喜子孙贤。仁声已逐春风到,一望江南万里天。”后一年,金禄甫即于1923年5月13日终老于沪上,当年10月归葬于老家福泉山。

  民国十五年(1926)四月,三界镇上发生大火,店铺延烧殆尽,“民失业,露宿相枕于道。”金禄甫次子金宪章(即金元瑞,前清拔贡生)奉其母裘氏命倡议急振,联络同乡好义者和七县同乡会募捐,并具状告于省府,使乡民“裹粮而给,民得以全。”为修复被焚毁了的祭祀北斗魁星的水阁,“即斥币五千版,为阁三重。”既恢复了历史古迹,又方便了乡民憩息,使集市之议大事者有公议之所,“市人大喜过其望,皆曰:‘金君之功,足以配斗魁。'庋其像楼上,以酬德也。”民国十九年秋(1930),三界乡民托章炳麟撰写了《三界重建水阁记》,以纪念金家助振之恩。在母亲裘氏的支持下,金宪章还出资修建了城西万金堤,完成了乃翁的夙愿。

  章炳麟不但为金禄甫撰写了《清故江苏候补知县金君墓志铭》,为金宪章撰写了《三界重建水阁记》,还为金宪章母亲裘氏撰写了《金母裘太夫人八十寿序》。以章氏这样的近世文章大家,为一家三人撰写铭、记、序,实为罕见。

  金禄甫长孙金沅芗(1904~1984),又名金友生,终身虔信佛教,是嵊县著名实业家,夫人谢氏。金沅芗毕业于商业专科学校,早年在上海任宏大善书局经理,该书局是一个善书刊行机构,期间金友生编辑出版了《民族福音》等大量善书,还亲自为《韩湘宝卷》一类善书作序。在老家,他曾先后开办过蚕种场、源来加工厂、金诚绸厂等实业,还在崇仁镇西竹园经理过鸿记钱庄。1934年,金氏经营丝茶失利,频临破产倒闭。为重振家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金沅芗在老家创办锦源丝厂,他苦心积虑,艰难创业,力图恢复金氏家族之经营,主创“金鼎牌”蚕丝享誉中外,达到免检级品牌,“金鼎”品牌寓意金氏经商一言九鼎之意。1943年嵊县旱灾,曾发米票赈灾,活人无算。1945年,金沅芗任嵊县工会理事长,后曾任嵊县参议会参议员、浙江省参议会议员。1948年,崇仁流行眼疾,又延请眼科名家新昌俞德葆为百姓义诊,救世善举有其乃祖遗风。1951年去香港,借宿寺院,研读佛经修身养性,锦源丝厂被政府接管,收归国有,后并入浙丝一厂。1982年8月,他回到了暌别30余年的老家探亲,1984年3月3日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逝世。

  次孙金仲椿(1905~1978),又名金铸,夫人张苹秋。1928年在上海大学毕业后,曾任陇海铁路管理局秘书、国民党第七十五军秘书、国民党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部秘书、特别党部少将书记长。抗战胜利后,任河南永城县长、河南省行政督察专员。1949年初,嵊县人周喦(既是同乡又是金家世交)任浙江省主席,金仲椿被聘任为浙江省政府顾问、省人事处处长,其追随周先后达22年。1950年任杭州惠兴女中校长,出席浙江省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任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候补委员。1975年平反后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78年病逝。

  “行义如君世所传”,正如谢冠生为金禄甫七十岁寿所作诗文所言,金禄甫的一生,计有德清俞樾、余杭章炳麟、侯官陈衍、诸暨蒋观云、何蒙孙等名家为之撰文立传记事。殁后的几十年来,家乡也没有忘记金氏的恩惠,旅台水利专家宋希尚(嵊县城关人)在他的《浮生散记》和《河上人语》两书中都记载了金禄甫和裘岐生等嵊县先贤捐资修建清风岭石板路、西仓庙施粥、湖头村火灾救济等善举。后嵊人丁少侯、应扬、施钰兴诸先生也陆续撰写了金禄甫为善一生的追思文章,遂不致湮没无闻。可惜的是记载着金禄甫史实的金氏家乘谅已散佚在民间,还望有心收罗之,可为嵊邑文史增光添色。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