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记民国慈善家金禄甫与何蒙孙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阮建根 2014年03月19日15:35:05 

 

  二、诸暨名儒何蒙孙

  何蒙孙(1858~1934),名颂华,号剑农,别号咏梅花馆主、化鹿山樵,诸暨赵家镇花明泉村人。家仅中产,“世遗薄田十余亩,瓦房数间”而已,天性孝友,“少习举子业,于字学天才特出,楷法精绝”,书宗二王,未弱冠即中秀才,后屡试不第。

  年轻时的何蒙孙骨格清奇,颇负才气,他曾作课艺《赋得几生修得梅花》诗:“一生开遍群芳后,看到梅花倍有情。得共真修能几个,好将胜果问三生。丰姿较我偏同瘦,福命输君独自清。石上姻缘何处记?篱边标格许谁争。罗浮欲觅前宵梦,香国空寻旧日盟。雪月为邻交可耐,冰霜作骨炼难成。放翁千树骚坛迹,逋老孤山逸士名……”故先生别号咏梅花馆主,一生行事确有梅花之高洁。

  屡试不第后,何蒙孙遂弃举子业,他于光绪十二年后先在杭、绍一带游学,后来到上海,和潘兰史等在上海撰编《著作林》月刊,后与吴昌硕一起就馆于宁波帮“开山鼻祖”严筱舫家。其子何燮侯在《先府君行述》记述:“中年以后觉时事日非,渐弃所学,遣燏时(时在1898年)就学东瀛,己则就馆于沪上严筱舫先生家,得与海内外名士交……独与汤蛰仙(汤寿潜)世伯、童亦韩(童学琦)世丈为道义交,与蒋观云(蒋智由)业师、吴昌硕先生为文字交。”

  何蒙孙廿余岁,其书法已知名于本郡,诗人蒋观云曾这样评介他的书法:“少时应郡试,绍郡八邑庠生者,必请先生书谒,得之为荣,非其书,意不足。”故何蒙孙在严筱舫的小长芦馆“纵观其所藏法帖名迹,于是书法大进。”其书体风格清丽秀逸,极似董香光。

  严筱舫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刻成的《小长芦馆集帖》中编入了何蒙孙的书法题款,此帖中“皆光绪间有书名于沪上者,览其书则知其人(张伯英《法帖提要》语)。”据李文裿《冷雪盦知见印谱目录》记载,何蒙孙还曾编过《七家印谱汇存》拓本十册(一说为严筱舫所编,何蒙孙撰写跋文)。

  结识吴昌硕后,何蒙孙与西泠名家多有交往,这一时期,他为杭州钱王祠题写了《重修表忠坊碑》(汤寿潜撰文)和西泠印社仰贤亭等碑刻楹联,为杭城名胜留下了诸多墨迹。

  蒋观云曾为何蒙孙先生六十寿辰撰序:“吾乡自荐绅学者,闾里文人之行,田夫舟子山樵牧野之人,识与不识无不知先生之能书,熟先生之名。”曾任诸暨知事的陶镛评价其“蓄道德,能文章,所为诗卓然成家。”汤寿潜也极为中肯的评价与何蒙孙之间的友情“此诚相知以心。”时人评介颇高。

  何蒙孙一生致力于公益,尤关心乡民疾苦,游学鬻字所得多用于增补祠堂公产,接济贫民,修路筑堤。他与弟何晚孙整饬绍文堂义仓,岁终,何氏贫户可领取每人三斗的救济粮,俗称“小粮谷”。光绪二十五年(1899),他出资大洋1000元,与乡绅陈遹声、陈达夫等人在枫桥创办紫景书院(后易名为学勉中学),初任校长,后任董事长,数十年致力于学校建设。

  鉴于何蒙孙的威望,地方乡绅一致推崇他执掌诸暨县图书馆长和劝学所长,“教育局正式成立,始于十三年,度其先为劝学所,清季已设立之,鼎革后中废,民国五年(1916)三月,复奉命筹备,同年十二月,委任何颂华为所长。”

  民初,诸暨道路交通极为落后,“诸暨山中,墟里错落,即冈逾陵,别有天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民矫捷如猿猱,日行百里,斗米斤肉,辄走二三十里外。”民国十三年(1924)二月,“始提议发起诸暨道路会,从事筹备,至四月成立,以何蒙孙为正会长,卢临先(江藻镇吴墅村人)为副会长……概不支薪。截止十四年二月底止,共征得银一万九千七百八十五元。”何蒙孙身为会长,不但“概不支薪”,在诸暨档案馆珍藏的唯一存世的一份《诸暨民报》上还可以看到他自费刊登的鬻字筑路广告。在何蒙孙等人的倡导下,分乡建筑道路,“故暨虽山邑,往来跋涉,不致有行路难之叹”。

  民国十七年(1928)夏,久旱不雨,诸暨各地乡镇稻田内发现水稻病虫害,影响农产收益甚巨,诸暨县政府根据省颁治虫实施纲要,责成各区转饬乡镇长副督促农民治虫。尽管上下齐抓共管,但由于来势凶猛,稻作大面积减产,年岁欠荒,乡有饿殍,各地乡民纷纷组织人员到县政府告荒。何蒙孙先生一边发动“筹款平粜”,一边联络地方士绅,组织上疏省府,以求救赈。他的友人马一浮得悉何蒙孙先生奔赴省垣为民请愿,赋诗《题何蒙孙先生为诸暨螟灾乞赈贴》记其事:“飞书营粟为仁民,静扫螟蟊起饿人。十室自关天下计,长留手泽付儿孙。”何燮侯在《先府君行述》中也记载了这一事件:“民十七,虫灾,先严筹款平粜,心力为瘁……”何蒙孙《游五泄禅院留别藏绿坞诸绅》诗:“尘尘谁解瞭真如,为访华严最上居。佛自无言天自笑,琅函却少救荒书。”似为作于此时。

  何蒙孙一生清贫,致力于地方公益,劳心绝神,于1934年6月21日寿终于诸暨赵家花明泉故里,享寿77岁。金华王廷扬为《何蒙孙先生讣告》题签,新昌童学琦撰写了诔辞并题像,其子何燮侯撰写《先府君行述》。他遗言死后不作佛事,灵柩暂厝于檀岙平岗坵,后归葬庐墓山麓,墓碑由近代著名教育家经亨颐书写。文革动乱中墓被毁,再迁葬于花明泉水库桃山之阳。

  先生教子以义方,子何燮侯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职。今海内外何氏后裔共同出资在何蒙孙先生倡办的学勉中学设立“何蒙孙奖教金”、“何燮侯奖学金”,以嘉惠学子,先生之风可谓山高水长矣!

  三、雪月为邻交可耐

  诸嵊两邑同处会稽山两麓,两地接壤,民风刚烈朴实,性格、语言、习俗颇同,地方人士素来交往频繁,如清朝年间就有诸嵊两地绅商在杭州江干秋涛路合资设立诸嵊会馆,供两地来省应试者寄寓,故在外地有“诸嵊不分家”之说。考证两地间如张、钱、石等诸家谱牒源流,历来迁徙频繁,故在宗族血缘的认同上也较他邑为亲近。

  金禄甫在沪上经商期间,时常和在严筱舫家掌教席的何蒙孙往来,跻身文人墨客之流,且他在枫桥一带设有茶栈和茧栈,同时也得承蒙地方士绅的关照,凭何蒙孙在当地的影响,也为其带来了许多便利,并由此结识了枫桥退隐士绅陈遹声。从何的挽诗中看,他和金禄甫两人的结交竟达三十余年之久,可谓至交。当年金禄甫建造倦还庐时,“曾重金聘请诸暨宿儒书法名家何蒙孙先生长期在家作客,敬之如上宾,每日挥毫濡墨,谈笑欢宴,密如师友,久而不倦。”金曾在人前盛赞何蒙孙:“何先生一肚子都是珍宝,我的财富怎能及得他来呢?”金禄甫虽是经商长才,其尊崇知识,敬仰学问,应该是由衷之言。

  诸暨名书家濮乾远先生在《陶山草堂随笔•倦还堂》一则中也记道:“清光绪间,何居沪寓金宅,相处甚洽。何擅书法,负誉于时,沪上求书者踵相接,因而金家藏何书件颇多。金晚年回嵊,何榜书‘倦还堂’三字赠金禄甫。”

  年前在诸暨博物馆展出的藏品中,有何蒙孙书法条幅数张,多与嵊县金氏有关,其中一幅文字如下:“顷闻吴中北禅主僧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从其借观,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之与东屏,贤不孝何如也?(注: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之一)。禄甫老哥,庚申(1920)冬,蒙孙仿赵”。即为金禄甫所书。绍兴名书家沈定庵先生也珍藏有一幅何蒙孙先生的法书,文曰:“二株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承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为何蒙孙56岁那年书赠金禄甫之子金宪章之作。

  何蒙孙66岁那年到访盛兆坞的姻亲名中医陈语清家,为题《子云老哥(陈语清父)先生四十八岁遗像》赋诗:“癸亥(1923)嘉平望日过语清家,见先生玉照,对影像怀人,不无今昔之感,用题其端,并缀以句:……忽忽卅年事,我怜鬓已丝。”他思今抚昔,感叹韶华已逝,老之将至,深为感怀。也就在这一年的五月,一代善人金禄甫在上海寓所去世,何蒙孙接到讣告后大为悲恸,感老友凋零,卅十余年往来情事涌上心头,几乎不能自己,他濡笔写下了情真意挚的挽诗三首《哭老友金禄甫》:

  一

  从来大善足回天,君是龙华会里仙。

  故土安怀诸老少,忍看洒泪到灵前。

  二

  何人致富绩成书,少伯长才世有无。

  卅载春申抛未得,梦魂归绕倦还庐。

  三

  浣东昔载望烟楼,君亦有庐憩倦游。

  一样善人遗泽远,簪缨累世继风流。

  金禄甫的一生经商积金,遇歉赈恤,回报乡梓,义声远著,何蒙孙在挽诗中把他的事迹与诸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颂的黄氏“望烟楼”之义举相埒,是为中肯之言。

  风云际会,世事如棋。1958年9月,何蒙孙子何燮侯主持召开民革浙江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主任委员,金禄甫之孙金仲椿为副主任委员。时过境迁,因缘巧合,这对故人后代又走到了一起,参政议事。

  古往今来,多少巨商富贾和名公巨卿,虽然身前豪雄一时,挥金如土,备极荣光,然汲汲于营谋私利,多已与时光同流逝,和风沙同湮没,惟有为大众谋利益之贤者,其人将光照千秋,彪炳后世。金禄甫和何蒙孙,这两位同一时代的诸嵊乡贤,怀抱扶贫济困的士子精神,秉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之思想,一生行善,遗泽当世,正是这样的嘉德懿行,才可为天下人百世传颂。(本文作者:诸暨市作家协会会员,诸暨市宗谱研究会常务理事,浣纱读书会会刊《越读》编委,《诸暨谱牒文化》编辑。曾主修《暨阳盛墅阮氏宗谱》,合作出版《太平天国在诸暨——以包村为中心》。)

首页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