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把嵊州两千余载的历史风烟揉进人文波涛之中,透过楹联这个小小的窗口,或许你将发现一个不一样的风雅嵊州。
山水犹染翰墨香
楹联,又称对联,它如同文化的一个窗口,从侧面生动折射了地域的内涵。作为一名多年研究地方史的文化人,在徐国兆的心中一直有个梦:从志书的角度编辑一本反映嵊州历史的对联集,进行楹联文化的寻根。
寻根,源于内心蕴藏的文化情结;梦想,便是一路行走的理由。
徐国兆出身文化世家,熟悉本土文化,平时即留意对联,家传有蕴藏大量楹联的《步月庐》手稿等书。他觉得,能让读者在欣赏对联的同时,了解作者本人,了解对联背后的故事,可能会更有意义。
嵊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有“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之誉,被后人称为“唐诗之路”的剡溪曾经赢得了无数文人雅士驻足。他们或观潮听涛,或把酒揽月,酬唱吟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楹联。郑午昌的“暂可莫言当世事;不问行禅与坐忘”;何绍基摘陆游咏剡诗写的联“墨蛟飞上剡藤滑,苍璧碾成官焙香”……倘若失却楹联之映衬、诗词之添妆,这历经数千年所形成的剡中文化也怕会失色不少。因此,当徐国兆在寻常巷陌、山水名胜与楹联不期而遇时,会经常留一点时间细细端详,领略名家学士的学养襟抱,品味书法篆刻的风采神韵,体会寻常百姓的美好愿景,从中窥见楹联背后的悠悠往事。
寻常巷陌藏珠玑
2011年初秋,徐国兆在几位好友的协同下开始上山下乡,走村串户,着手采集文学前辈们留下来的这笔文化遗产——对联。
穿行在数以百计的祠庙之间,他们一路风尘,一路感慨,每有收获,便如获至宝。为了采集,他们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走进那些破败的祠庙,干一些挪移杂物、清洗石灰水泥的粗活,从联语的字里行间分享一个地方、一个家族曾经的荣耀、曾经的沧桑,个中甘苦,唯有自知。
一次,他们前往浦口街道棠头溪村的吴氏大宗祠,因为里边的柱联糊了泥灰,无法采集,正在遗憾中,却有村民告知村中王穹升藏有《棠溪吴氏宗谱》,有关祠庙的对联都在谱中,就连那座拆毁的罗星亭对联也在。三人便在村民的指引下立马兴冲冲赶往王穹升家,果不其然,一切都尽如人意,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也有遗憾事。走遍偌大的市区,已罕见老柱联,当他们获悉在大有弄王节愍公祠里有一副联,便追赶过去,到实地才知因公祠改为民居,柱石被包装。三人只得望柱兴叹,心存遗憾……
因为懂得,所以珍惜。这些承载着无数记忆的古老文化,见证了风雨剡溪的沧桑岁月,更诠释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让徐国兆的心里增添了几分对历史的敬重感和敬畏感。
名士酬唱亦风流
楹联在嵊州的民间文化基础深厚,有些楹联一经撰写悬挂,就让人们传诵几百年不衰,甚至因楹联而引发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或者历史往事。
在寻找中,徐国兆发现这些埋藏在寻常巷陌中的对联,不乏陆游、徐渭、郭沫若、周恩来等名人名作,还有大批辛亥志士的对联,如王金发、马逢伯、张伯岐、周亚卫、王晓籁等。读着这些对联,会联想起他们为嵊州留下的作品和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更难得的是在康熙《金庭王氏族谱》中发现了一副王羲之五世孙南朝齐王衡题金庭观潺湲阁的对联:“至道鸿濛,修仙必捉无毛虎;灵湫沸远,度世应飞不翼龙。”为我们描述了被奉为道教第二十七洞天福地的金庭观,山奇水异,非同凡响,是书圣王羲之隐居卒葬之地,也是海内外文化界人士朝圣之处;一副南朝梁王瑶撰写的对联“金马玉堂祗为身累;清泉白石尽可怡情”,更是表达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境界。据徐国兆考证,这两副对联可以说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对联。
而在一本清光绪年间刊印的《四山响应录》中,徐国兆还发现了一副马履鉴撰长达276字的挽联,比已知浙江古代第一长联260字清代过鏊撰的《题嘉兴南湖烟雨楼联》多16字,相信这是一份了解嵊州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千年剡溪,万卷诗书;岁月流逝,楹联永在。这些意境清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对偶语句,无疑为嵊州民间楹联艺术的发展,播下了种子。徐国兆说,如果我们把嵊州两千余载的历史风烟揉进人文波涛之中,透过楹联这个小小的窗口,或许你将发现一个不一样的风雅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