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声在外,全国各地的越剧团纷纷“循声”找他定做越胡
悠悠越胡琴声从三江街道的一条小巷中飘出,总能吸引人驻足陷入遐想。每天傍晚前后,这里都会响起悠扬而流畅的越胡琴声,拉琴者叫吕斐樵,刚刚花甲,是一位越胡制作工匠。在他看来,忙碌一天后能拉上几曲聊以自娱,当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作为越剧发源地,吕斐樵生长在嵊州,便注定与越剧有着不解之缘。吕斐樵从小喜爱越剧,而越胡就是越剧的专用伴奏乐器,这让他渐渐爱上了越胡的手工制作,成为一名专业的越胡制作者。“有龙头的是越胡,弯头的是二胡,越剧的主胡要用越胡拉,二胡则用来和音。”说起越剧中的合奏乐器,吕斐樵讲得明明白白。
年轻时,吕斐樵是一名木匠,大半辈子与木头打交道,拉拉锯锯并未磨掉他的爱好,他对越剧、越胡的痴爱反而有增无减。说起来,接触越胡,则源于一段机缘巧合。一天,他到别人那里去买琴,一问价格,一把越胡至少要1500元左右。“太贵了,我就想自己尝试着做做看。”从那时起,吕斐樵便走上了越胡制作之路,谁料想,第一把琴的琴筒做好后,吕斐樵拿去叫别人包蛇皮,对方一看竟赞不绝口,称这么好的琴筒,市场价能卖到1000元呢。听店主这么一说,吕斐樵信心大增,“我感觉我的技术不比别人差,就坚持做了下来。”吕斐樵说,没想到这一做,竟是10年。
10年间,吕斐樵的技艺日臻成熟,越胡做工精美,音色清脆悦耳。他告诉记者,每一把越胡都选用优质木料手工制作,琴的好坏不只看外表光不光滑,还要看每一个地方的搭配,琴杆、龙头、琴筒的长短、大小,都要搭配好,这样拉起来音色才会纯正。说着,吕斐樵拿起一把越胡,现场演奏起来。只见他微闭双目,双手灵巧地拉动琴弦,整个身体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轻轻晃动,让聆听者也跟随着进入他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如是这般,每每拉起琴,吕斐樵便会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如今,吕斐樵制作的越胡已名声在外,全国各地的越剧团纷纷“循声”而来。“上海越剧院,小百花越剧团,浙江省越剧团,都来我这里定做,还有很多越剧、越胡爱好者也到我这里买琴。”吕斐樵自豪地说。
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越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这让吕斐樵对越胡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机器做的琴,比我们手工要快,但是有些工艺,机器是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做到像手工那么标准的,我希望能把这种手艺传承下去,像传承越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