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为主 联防联控
4月17日,国家疾控中心首席血吸虫病防治专家郑江教授、浙江省血吸虫病防治中心主任闻礼永研究员等一行8人,对我市血防工作进行调研,市卫生局副局长钟璋花陪同调研。
调研组听取了我市血防工作情况汇报后,到甘霖镇上高村有螺现场进行了实地踏看。调研组对我市近年来血防工作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同时对存在的隐患和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性意见,希望卫生部门积极做好政府参谋,抓住“五水共治”契机,加强钉螺孳生环境的改造,切实有效压缩钉螺面积,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我市钉螺分布环境复杂,如涉及渠道、水产养殖和苗木种植等多种因素,灭螺难度大,存在输入性血吸虫病发生的隐患等现状。近年来,我市按照“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策、联防联控”的方针,加强管理,狠抓防治工作质量,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扎实做好血防工作。一是制订计划,落实任务。市公卫办每年制订血防工作计划,对有螺乡镇(街道)的血防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督导。二是分级培训,提高技术。建立了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查灭螺专业队伍,根据辖区血防任务轻重,分别设立1-3支专业队,在春、秋季节由卫生院血防专干带班,集中开展查灭螺工作。市疾控中心每年组织一次针对血防工作人员的专题培训,各乡镇(街道)也对查灭螺专业队人员开展了查灭螺技能培训。查灭螺期间,市疾控中心加强专业人员现场指导工作,确保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有螺环境采用药物结合土埋的方法进行灭螺,实施扩大灭螺和巩固性灭螺,当年螺点全年灭螺6次以上,前三年螺点全年灭螺3-5次,并结合“五水共治”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有螺环境和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进行改造。三是查病治病,抓好预防。以往返血防重点地区流动人口作为重点查病对象,采取血清学过筛、阳性者粪检的方法及时发现病人,并对血清学、病原学检查阳性人群及时进行治疗和扩大化疗,加强对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的救治工作,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同时进行血吸虫病监测,确定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血清学筛查监测工作。
血防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目前我市血防工作形势并不乐观。当前正是血防查灭螺有利时机,希望广大市民群众积极配合支持,若发现钉螺可及时向当地乡镇(街道)卫生院或市疾控中心报告。
【知识链接】
■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的危害
血吸虫病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急性血吸虫病发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慢性血吸虫病一般无明显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肝硬化和腹水等症状,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预防控制血吸虫病的方法和措施
1.不在有钉螺的湖水、河塘、水渠里进行游泳、戏水、洗菜等接触疫水的活动。一定不能喝生水。
2.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医院或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查和早期治疗,查出的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
3.群众要积极配合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组织开展的查螺、灭螺、查病和治病工作,以及对家畜的查病和治疗工作。
4.做好改水改厕工作,防止粪便污染水源,保证生活饮用水安全,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