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古典的音乐,一截古旧的木头,一台古老的石磨,一束灿烂的黄花,它们穿越时空,在艺术村周义烽的“烽火印象”工作室怦然相遇,亦成就了《望春》《溪山月色》《磨时光》这些散发生活气息的艺术品。
和艺术村其他根雕大师不同,34岁的周义烽一直致力于追求个性,追求自我,因此,他的作品更注重组合,把根雕和布帛、古玩、枯枝、野花、石头等巧妙地组合起来,让它们呈现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结合之美。
让木头与心意相通,让沉默的木头说出一出远去了的故事,这就是周义烽的根雕抱负。
比巧雕更巧,比懒雕更懒
周义烽早年毕业于位于石璜的工艺美校,那是一所培育根雕大师木雕大师石雕大师的“黄埔军校”。和传统的雕花匠不同,在那里,他们接受了更多关于美术理论和基础的培训,也就是说,在动手拿起雕刻刀之前,他们的脑子已经储备了一些美学知识。毕业后,周义烽即凭借在学校里学到的一点皮毛,开始自谋生路。当然,生路不是那么好谋的。初始的日子,年轻而稚气的周义烽常常为“五斗米”而发愁,只不过因为心中所爱,才勉强坚持了下来。
每个人通往成功的路上,都会遇到贵人。周义烽的贵人就是他的师傅周扬。22岁那年,他拜周扬为师,从此正式走上根雕之路。根雕重在一个“雕”字,此后的10多年光阴里,周义烽与一把雕刻刀结下了不解之缘。
10多年的锤炼,不说刀功炉火纯青,也可以说技艺娴熟了。周义烽雕出来的弥勒和达摩,大师们看了总是说好。但周义烽不喜欢大家说好,好就是被框定了,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了。周义烽追求的不是“好”,他要表达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传承的基础上,这位小伙子要创新了,要跳出来了。而要在一帮技艺娴熟或者炉火纯青的根雕大师的包围圈里跳出来,肯定不是一个“难”字了得。比刀功,周义烽自然比不过郑剑夫、吴筱阳、郑兴国和自己的师傅周扬,比材质,他也比不过他们的雄厚实力,他只能剑走偏锋,独辟蹊径,在自我上下功夫。
就像嵊州根雕在全国根雕中凭一个“巧”和“懒”字胜出一样,在艺术村里,周义烽仍然凭借巧雕和懒雕引得众大师瞩目。“巧”要巧得恰到好处,“懒”要懒得恰如其分,其实所谓“巧”和“懒”是最难的。学了10多年根雕,雕一座笑嘻嘻的弥勒佛、一个秀气内敛的仕女,也许都不是件难事,难的是,看了这个弥勒、看了这个仕女后,观众心中能起什么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触动。这就必须融合艺术家自己的见地,也即“自我”。
一个弥勒,站在一个山坡上,背后是一枝火焰般盛放的映山红,远处则是一丛丛深谷幽兰,这个作品,周义烽取名为《悠然见雪窦》。雪窦寺,他根本就没雕,弥勒,他也只雕了三五刀,但他在弥勒站立的远方摆放了几丛随风摇曳的兰花,在弥勒背后也插了一枝花枝烂漫的映山红,插花的器皿是从旧货摊里淘来的茶瓶。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处相望不相闻,寥寥三五刀,却仿佛一首诗的意境和韵味,可任由你品味良久。
雕不在多,在于精准。周义烽吝刀惜刀,他比巧更巧,比懒更懒。
《论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