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文学艺术
记忆中的母亲河——记忆中的家乡河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莫伯昌 2014年05月28日09:49:33 

  融融家园生活充满人间,怪不得家乡人们常说:“家乡好,风光美,水常清,空气净,人增寿,越来越有滋味的生活过得乐陶陶!”……

  追忆早期家乡河,

  境界幽雅让人醉。

  水清堤绿江洁净,

  心绕梦萦常惦念。

  这是家乡90高龄的张大爷对家乡河的今昔对比后的感慨话语,真耐人寻味。

  “家乡河”地处崇仁镇富四村地段,那里有座名为“高桥头”的桥,桥下连贯富润江中游,江面宽为40多米,江面上建起古石桥,并排四块厚实的青石板由西铺到东首,江河东首是布满了灌木丛、野生花草、翠竹成林的沙堘,东首桥头边建起“土地庙”“龙王庙”“穿心路廊”“四角石碑亭”,环境显得十分幽雅、洁净。与江中清水相映,柳枝倒挂,好一幅美景,被人们赞誉为“富润亮丽点”,过往行人在桥上流连忘返,拍照留念。

  如今,上了岁数的人在“高桥头”上仰望,环顾自然风光,记忆犹新,早期的家乡河里清水常流,沙堘常绿,河边布满草地,一年四季成了人们的好去处。

  一到春天,阳光明媚,美丽风光倒映在水中,树枝上鸟儿叽叽喳喳地唱着山歌,每逢清晨,牧童骑在牛背上,在石桥上悠哉悠哉,不少农妇蹲在河埠头,在潺潺的流水里洗涤冬衣,随即晾晒在江边灌木丛上;养蚕户将蚕架、蚕笠、蚕匾统统投向河中或水渠里浸泡,洗刷干净后在江边草坪上曝晒,美其名曰:用天然的消毒液、光照给蚕具消毒……哗哗的流水声,啪啪的劳务声,人们的欢笑声,汇聚成其乐融融的“春光曲”。

  进入夏季,“家乡河”更成了人们嬉闹的好地方,桥墩上方清澈的流水缓缓地流淌着,东方河渠、坑墩成了“天然浴池”,吸引着劳作一天的人们,到这里凉快一阵子、洗个澡,有的喝上几口鲜美的溪水才过瘾。有的淹着头洗净头发才舒服,更有的趁炎热的中午或傍晚时分,特地绕道而来,在清凉的溪水里洗去一身的劳累。

  烈日炎炎,“家乡河”更成了孩子们的天下,唯一的“游乐场”桥墩下的南面,较大面积的水积蓄成了天然的游泳池。学校一放晚学,就有三五成群的孩子蜂拥而至,兴冲冲地跑到江边,书包一放,上衣一脱,扑通一声扎进溪水中,有的屏住气在水底畅游出几丈远,露出小脑袋透口气,与小伙伴们赛本领。在水中玩了一阵子,又各自奔向江边石头堆旁,小心翼翼地搬动石块摸蟹,一只又一只,比谁摸得多、捉得大,即使被蟹钳出了血,也不足为奇;有的摸起了螺蛳,放进小布袋里,还有的相约在坑墩里摸虾、捉小鱼、兜泥鳅。有一回,我幸运地捉到一只大甲鱼,一手用上衣包着蟹和虾,一手脱下短裤子紧裹着甲鱼,肩背书包,赤裸裸地跑回了家,左邻右舍哈哈趣笑又赞口不绝,全家人当晚品尝了美味,都说多亏江水清洁,水又常流,沙石成堆,才有这些“新鲜活口”。

  人们往往在秋季丰收的日子里,将刚收获的番薯、芋艿、萝卜、大白菜,在田野上除净残枝败叶、泥块后,到江中流水较大的水渠里洗个干净。遇上晴朗天气,将它们切成片或丝条,曝晒在江边竹笠上,既干净又省时,到时作为土特产,送给亲友,成为“放心礼品”。

  隆冬时节,有的农家舂年糕、做白酒,主人家便挑着一担担浸过的粳、糯米,到洁净的溪江边,用江水过滤、沥清后,再下锅煮成米饭,有经验的老农说:好就好在有口鲜洁的江水过滤,换得一口美味食品。

  忆想以往母亲河,河中清水常流,毫无污水渗入,江边绿草地,毫无垃圾乱扔,堤岸树木,翠竹成荫,野花盛开,毫无脏、乱、差迹象,尤其进入春、夏美好天气,鸟语花香,一派浓浓乡村美景展现在眼前,怪不得家乡人们常说:“家乡好,风光美,水常清,空气净,人增寿,越来越有滋味的生活过得乐陶陶!”

  相关文章
记忆中的母亲河——心随剡溪转
记忆中的母亲河——清溪永淌心中
记忆中的母亲河——剡溪水,源源不断
记忆中的母亲河——在母亲河的怀抱里
【专题】记忆中的母亲河征文征照活动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