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九里斜村史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施钰兴 2014年06月13日16:19:21 

  一、村落概况,山区旺村

  九里斜村位于谷来镇南部,封田岭北麓。古时有官道经九里斜接通崇仁与谷来、绍兴,解放后改官道为绍甘公路。

  全村338户,1068人口。水田323亩,耕地577亩,茶园,398亩,山林4182亩。出产早笋、板栗、茶叶和竹木柴草,近年又发展了香榧基地和雷笋基地。改革开放后,有的能人把工厂办到村里,方便村民就业;有的外出办厂经商,发展多种经济。

  求姓村民约占70%,是村里的大姓,另有蒋、陈、卞、沈、张、周等姓。众姓聚居,和睦相处。是个典型的众姓共荣、共同发展的杂姓村落。

  二、皇命脱衣,改裘为求

  求姓古时姓仇,东周宋国仇牧之后。后子孙避难时改仇为裘,世居山东清州。汉明帝时(一说唐宪宗),由裘恭改裘为求。据嘉庆九年张忠盛《重修谱跋》记载:出典有两说:一说,裘恭为汉骠骑将军,食邑渤海。智勇过人,且遭奸臣弄权,诈言裘恭叛逆。汉明帝召裘恭入朝,当堂执其人,去其衣,欲斩。明帝犹豫良久,不忍舍其才,最后刀下留人。改言去其裘姓之衣,以示惩罚。裘恭出京后,将裘去衣改成求姓。恭公为求姓始祖;二说,恭公与平淮西率军平定吴逆,擒拿吴逆首领。向汉明帝献俘时,穿着戎服出席朝会,皇上不悦,特命去衣。裘恭朝会后弃官返乡,改裘为求。从青州南下,先隐居处州青田县,后隐居剡南山下小遁山。传29世炳八公,名移忠,字许国,宋绍兴间仕吏部尚书,赠金紫光禄大夫。求氏堂号因名“金紫堂”。又传5世即36世至茏公,由小遁山徙居求家坎。

  茏公生端四、端七,端七公生正十一。正十一娶费氏,生方七公。方七公讳茂伦。其母费氏葬于三十一都九里泉牛过潭之西。茂伦公抱痛母丧,守孝墓庐。不忍远离母墓,遂卜筑于九里泉。成为九里泉求氏发祥始祖。

  茂伦公生于明景泰甲戌(1454),卒于正德辛巳(1521),享年78岁。一生谦恭敬上,处世和顺。迁居九里斜后,仍尊祖父端七公为始祖,尊其父正十一公为第二世。

  三、村名变迁,改泉为斜

  古时地名九里泉。据传,古时村西泉水流程较长,取九里泉,村亦以此为泉。后因村人经常出南区阳畈,常经封田岭。

  因封田岭往北全是下坡山路,曲折弯绕九里,即九里斜坡,所以俗叫“九里斜”。茂伦公迁居后,繁衍数代,聚落成村,村名应路名亦称“九里斜”。清乾隆、嘉庆年间,村人求天元作《九里泉八胜题咏》等诗,有张大冬《九里泉改斜为泉诗》:

  清泉九里抱村流,四顾泉清事事幽。

  月挂断涯留古意,风飘平岸遣新愁。

  先人创见何深远?道路无知甚浅浮。

  不有儒生追正始,土居断断几时休。

  诗写得很明白——九里泉改斜为泉,即标明原名九里泉,九里斜是由于道路的俗名造成的。现在有儒生追求正始,把斜改成了泉,但遭到了一些土著山民的喋喋唠叨。

  天元,字尚乾,生于乾隆癸亥(1743),卒于道光甲申(1824)。张大冬是求天元的同时期人。以诗为证,九里斜改成九里泉始于乾隆、嘉庆年间。九里泉的村名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那时乡村两级干部大多识字较少,阴差阳错地把儒雅的九里泉又改回了九里斜。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