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2.zjolcdn.com/pic/0/16/00/71/16007172_953506.jpg)
行(职)业:修伞匠
采访对象:王新才
基本情况:王新才今年61岁,原籍上虞,来嵊州定居已有32年。他21岁拜师学艺,曾在新昌、诸暨、绍兴等地修伞。他成年行走在大街小巷帮人修伞,不过现在修伞的人越来越少,一天能修个五六把伞就算不错了。
出彩一句话:“这行当赚不了几个钱,只想着让干了一辈子的手艺再发挥点余热,方便群众。”
“修洋伞了!”在儿时的记忆中,大街小巷总会响起修伞匠的吆喝声。
历史风雨中,伞的功能在不断演变,雨伞不再像过去那么受重视,往往是坏了就扔进垃圾桶。修伞这类传统行业也日渐式微,即便是在乡村,想找到修伞的师傅也不容易。而就在市区,却有这么一位走街串巷的修伞匠。
修伞匠名叫王新才,61岁了。记者找到他时,他正在一个小区的花坛边替人修伞。只见他用镊子拧开已折断的伞骨架,轻轻抽出来,然后利索地把一条新骨架穿入细槽内,比了比长短,将多余的部分剪掉。“穿针引线”的同时,老人又将伞骨的短支架往里一捏,一把雨伞就修好了。老人的身旁放着一个工具袋,袋子里装着做伞、修伞的行头:尖嘴钳、铁锤、剪刀、钢锉、螺丝刀、成卷的铁丝,还有两个装了针线小件的铁盒。旁边还有一辆自行车,车后座装着各式各样的伞骨架,以及用塑料纸裹着的一捆伞纸,一小桶桐油。
聊天中得知,老人是上虞人,来嵊州定居有32年了;21岁拜师学艺,至今刚好是第40个年头。曾到过新昌、诸暨、绍兴修伞,后来才来到嵊州。谈起修伞的活计,老人如数家珍:大家以前使用的雨伞,骨架易折断,加之是用油纸或布做的伞顶,极容易出现破洞。修纸质伞顶比较简单,在破洞处涂上桐油,贴一片特殊的纸,再涂一遍桐油即可。要是布伞出现了问题,则须换上一块布,或整块布全换。修伞骨架则比较麻烦,简单的方法是用现成的竹篦替换,没必要修的,就叫顾客买新的了。
长年累月修伞,锋利的伞骨断口将他的双手磨得像树皮一样粗糙,但干起活来却照样灵巧无比,无论是穿针引线,还是接骨换架,双手敏捷迅速,干净利落。恰巧记者的车里就有一把伞骨断裂的破伞,便向王师傅请教该如何修理。“这样教你可是要收学费的。”王师傅开玩笑说。“现在的伞便宜,质量没法和以前比。用料差,做工也马虎,一把伞用不了几天就坏了,而坏了就扔掉了。现在来修伞的人少,我走一天能修个五六把算不错了。放在十几年前,一天到夜都忙不过来。”王师傅边说边教记者如何上骨架、整伞骨。谈笑间,一把伞就修好了。
正聊着,一位大妈送伞来修。见记者拍照,她忙夸道:“这师傅修伞技术好,不管什么伞,也不管坏成什么样,经他一修,跟新的差不多。”
王师傅每天清早出摊,傍晚收摊,不管生意怎样,都会行走在大街小巷。他备有全国各地几十种伞布、伞样、骨架、伞把,还有10来种颜色各异、规格不同的尼龙线。一把伞,收费最贵的七八元,便宜的也就一两元,小毛病就免费修理。
王师傅的生意不错,但他还是说,修伞的行当可能坚持不了多久。“现在的伞都便宜,坏了就扔了,很少有人拿来修。我修伞也挣不了几个钱。”王师傅说,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会继续摆摊修伞,钱是次要的,只希望让干了一辈子的手艺再发挥点余热,方便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