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器由于不易保存的缘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甚少。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彩漆龙纹竹佃,是现今已知较早的竹器。竹勺以龙纹及编辫纹为饰,并用浮雕、透雕两种技法,精美而珍贵。
竹雕形式丰富,除了圆雕、浮雕等不同表现形式之外,还引申出留青、贴黄、镶嵌等工艺。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明末清初时期的江南竹刻艺术已达到全盛时期,发展为各具特色的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为代表的“嘉定派”。两派竹刻艺术家既从竹根刻圆雕人物,又在竹制笔筒、扇骨上镌刻,有的还善于利用株皮与肤里的不同质感创造“留青”的特殊艺术效果。金陵派以濮仲谦为首,此派竹刻风格开始简朴,后渐工细。嘉定派竹刻影响更大,作者大都擅长书画,用刀如笔,雅俗共赏。至清代,嘉定已成为江南竹刻艺术的中心。嘉定派的创始人是明代的朱松邻,他是一位善于诗文书画的人,他在雕刻竹刻艺术品时,以笔法运刀法,勇于创新,为他人所不及。
纵观中国竹雕发展的历程,唐宋时期的竹雕业已初露头角,而到了明清时期,竹雕艺术已达到了鼎盛,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当时文人画的勃兴,促使了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的结合,促使竹雕艺术空前发展。然而由于后来国家遭遇战争,社会动荡,经济衰败,导致在清末年间,竹雕艺术衰落,逐渐退出原来繁盛的舞台,直到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康庄大道,竹雕艺术才终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如今的竹雕艺术开始从传统技艺逐渐走向创新工艺,为其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在嵊州,竹刻的名气不及他者,然而其雕刻技艺的历史其实由来已久,亦是坊间极为流行的一种雕刻种类。其中雕圣戴逵便是出自剡之地,其雕刻技艺令人无不称妙,他所雕刻的佛像更是受世人所称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