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红色地标——嵊州党史胜迹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市委党史研究室 2014年12月16日16:47:40 

 

  党史人物故居(祖居)及纪念设施

  张光熙故居

  张光熙(1909~1930),又名志春,1924年夏考入杭州安定中学。1925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任该校团支部书记,积极参加学校革命活动。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假期回嵊进行社会调查,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创办孟爱村民小学、贫民夜校,组织孟爱乡农民协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浙江省、杭州市党组织连遭破坏,他回乡隐蔽,坚持秘密斗争。12月遭诱捕,被关在浙江陆军监狱,备受折磨,始终坚贞不屈,致患重病垂危,1929年冬保外就医,1930年春病逝。1954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光熙故居位于鹿山街道浦桥村孟爱(自然村),为晚清时期建筑,占地面积30平方米。

  张光熙烈士墓

  张光熙病逝后,嵊县人民政府在孟爱村边为其建造烈士墓。2008年冬,浦桥村孟爱(自然村)在原地重修烈士墓。

  张光熙烈士墓坐落在鹿山街道浦桥村孟爱(自然村)边,由墓台、墓碑、墓体三部分组成,墓碑中间用黑色大理石砌成,上书“英名永存”四个金色大字和烈士的事迹,并镶嵌着烈士遗像。墓碑左右两边用红色大理石砌成石柱,上端各摆放着石狮。

  齐昌瑞故居

  齐昌瑞(1913 ~1948.10),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村中发动农民开展减租斗争,并在村保甲长中安插共产党员,使这个村10个甲长中有6个党员,成为红色保垒村。1942年2月,参加中共嵊新县委领导的嵊东独立大队。是年冬,受党组织派遣,进入国民党嵊县石砩乡(今长乐镇)自卫队任班长。1943年冬转入辅仁乡(今石璜镇)自卫队,先后担任警卫班长、分队附。1946年秋,中共金萧地区特派员马青决定以缴枪夺取武器为起点,重建革命武装,选定齐昌瑞长期潜伏的辅仁乡自卫队为突破口。11月19日晚,武工队在齐昌瑞的策应下,取得石璜缴枪战斗的胜利。这次石璜缴枪是解放战争时期浙东革命武装斗争最早的一次行动,齐昌瑞发挥了重大作用。1947年,齐昌瑞多次率领突击队机智穿越敌人空隙,并争取了在国民党嵊县开元联防队当班长的戴功炳。12月21日夜,会稽山抗暴游击队在戴功炳的配合下,里应外合解除了开元联防队的武装,并活捉了联防队大队长安茂华。当晚部队又连续奔袭石璜镇,再一次收缴了镇上一个自卫分队的枪,齐昌瑞再次立了大功。1948年7月,齐昌瑞被任命为浙东人民解放军二支队四大队副大队长,率部转战会稽地区。10月25日上午9时,杨亦明、齐昌瑞率领的浙东人民解放军二支队坚勇大队,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到嵊西三溪焦坑湾宿营,与国民党第七十五师一部相遇,至下午5时部队主动撤离,齐昌瑞不幸中弹,身负重伤,被送到诸暨夹山施家沿村外的山头上,因缺医少药,于27日牺牲。

  齐昌瑞故居位于黄泽镇白泥塘村后白自然村大塘里,为大塘里台门。故居台门为清晚期建筑,坐北朝南偏西8度,三合院式,围墙正中设台门,屋顶均硬山造。正厅五开间,梁架结构穿斗式分心前后双步带单步,用五柱七檩,施S形牛腿中嵌狮子,东西侧屋高二层,各二开间,穿斗式梁架,用三柱五檩。

  齐昌瑞烈士墓

  齐昌瑞烈士墓位于黄泽镇白泥塘村后白自然村大塘里山脊,墓基呈椭圆形,圆形封土,墓面用水泥封筑。中有齐昌瑞烈士子女敬立墓碑。墓前为水泥浇筑的明堂,长11米,宽11.9米,正中竖立嵊县人民政府敬立墓碑,上书齐昌瑞、齐昌生、钟正、钟全宝、张义全、齐荣进、俞招焕7名烈士姓名,旁边镌刻烈士简历,右侧新立周芝山、楼春阳等6名齐昌瑞当年战友敬撰的齐昌瑞革命烈士事迹碑。

  齐昌瑞烈士墓是嵊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嵊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左克烈士故居

  左克(1919~1941),原名裘振先,雅璜乡雅璜村人,母尹维峻、父裘绍。10岁随兄振纲至杭、沪求学。1937年入陕北公学学习,改名左克。1938年2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于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抗大女大学生大队区队长。是年底奉调中央军委卫生学校,担任分队长、政治处技术书记、校部副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等职。1939年夏,卫校迁晋察冀边区,左克先后任卫生大队队长、校部副政治指导员。1941年9月下旬,在河北易县狼牙山反日军“扫荡”战斗中牺牲。左克故居位于雅璜乡雅璜村下沙田台门。因其家人在新中国成立初举家外迁,在土改运动中,全部房屋(近十间)都分给了村民裘钟谓、裘樟华、裘洪祥、裘松祥、裘仲华居住,虽无土改房证据,但已于1991年办理了权属证,房产属裘钟谓等住户所有。所有住户已经搬出多年,但不放弃产权。左克故居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现破损严重,除正屋倒后墙外,其余都已倒塌,部分已经新建住房。

  马寅初故居

  (见《嵊州春秋》2009年第2期)

  马寅初墓

  马寅初(1882~1982),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现代新人口论学说奠基人。新中国建立后,他曾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1957年发表著名的《新人口论》著作,后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他一生专著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

  1983年,遵照马老遗愿,马老的一半骨灰归葬家乡,在嵊州城北10公里的仙岩镇王树村下王舍自然村,背倚天顶山,面对阴山。墓下为104国道,与104国道南侧其父马棣生墓隔国道相望,西与其母王太夫人之墓紧紧相连。

  马寅初墓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嵊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行素烈士墓

  黄行素(1923~1945),安徽人,1938年11月在微州女中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并领导抗日救亡运动,在安徽歙县和绩溪农村,到处留下她战斗的足迹。1940年初,微州反动势力日趋猖獗,黄行素被转移至浙江金衢特委。1941年冬,金衢特委遭破坏,黄行素撤退到苏北根据地工作。1942年调回浙江,先后在浙东和金(华)义(乌)浦(江)兰(溪)、诸(暨)义(乌)东(阳)等地区工作。1945年春,又被抽调来开辟绍嵊新区的工作,担任绍嵊县工委委员兼三界区委书记。1945年8月,黄行素带领区委一班人,深入发动群众,开辟新区,迅速打开局面。5日深夜在西谢村找积极分子谈心,由于伪保长告密,3名浙保特务敲门突进,黄行素在顽强搏斗中英勇牺牲。

  黄行素烈士墓位于三界镇陈村友谊中学旁边,原在陈村村边大桥头,1997年被迁至陈村友谊中学旁边。

  黄行素烈士墓是嵊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珂表烈士墓

  张珂表,又名契如,石璜镇寺新村人。早年就读于崇仁公学,1923年,考入杭州商校,1924年辍学,进嵊县农工银行当学徒,后转为职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开始接触左翼文艺书刊和马列著作。1935年,从上海生活书店购回一批进步书刊,举办流动图书室。10月,组织明生读书会,主编《剡声日报》副刊《明生》、《我们的园地》等,宣传抗日救亡主张,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引起当局不满,被迫停刊。同时担任《嵊新民报》副刊《焰影》编务。次年春,开办大众书店,出售和寄送进步书报。11月下旬,化名章一民,致函苏州高等法院,呼吁立即释放“七君子”。期间,团结竺增撰、钱叔亮、周丹虹等进步知识分子,为嵊县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奠定基础。1937年夏,赴上海参加薛暮桥主办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回县后,与斯浪清等发起组织嵊县乡村救亡协进会,创办《群力》半月刊,编辑出版《要闻简报》。中共党员王寄松从上海回嵊开展抗日活动,曾共同建立流动宣传队,深入城乡开展抗日宣传。9月,嵊县中共党组织建立,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嵊县临时县委成员。1938年1月,任中共嵊县县工委宣传部长,兼任中共城区区委书记。8月,任县委副书记。以县抗日自卫委员会政宣组负责人的合法名义,编辑《抗日自卫》周刊和《抗战快报》,开设群力书店,并先后组织和领导第一、第二两个流动宣传队和城区业余宣传组,团结回乡工人和各阶层进步知识青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嵊县中共党组织培养了一批骨干。10月31日,因积劳成疾在宁波华美医院病逝,归葬独秀山麓。

  张珂表烈士墓位于甘霖镇独秀山麓,坐南朝北偏西25度,墓壁条石砌筑,水泥勾缝,前立面平,左右及后部呈圆形,墓前树立“张珂表烈士墓”墓碑,下署“嵊县人民政府立”。

  张珂表烈士墓是嵊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嵊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姚全岱烈士墓

  姚全岱,山东泅水人。嵊县解放后,以军代表、接管组长的身份接管三界茶场。1949年9月5日,土匪裘鸿初等人包围三界茶场,绑走了姚全岱及职工8人。为保护其他职工的安全,姚全岱亮明身份与土匪进行斗争,第二天惨遭土匪剖腹挖心,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在姚全岱烈士殉难一周年时,三界茶场为烈士建立了纪念碑,上刻“姚全岱烈士纪念碑”八字,碑文内容为:“是年底,由三界区政府会同本场寻获忠骸,棺殓后交烈属运回山东泗水县原籍。缅怀烈士,矢志忠贞,临难不苟,义薄云天,永垂不朽。”1999年烈士殉难五十周年之际,三界茶厂会同烈士亲属在纪念碑前立碑以志纪念。正面镌刻着原民政部部长、国务委员张劲夫题词:“姚全岱烈士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的伟大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背面刻:“纪念姚全岱烈士殉难五十周年。”2006年下半年,浙江华发出口茶厂接管三界茶厂,其下属企业浙江华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对茶厂进行规划整修时修建了烈士陵园,成为企业内部的一处特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钱松初烈士墓

  钱松初(1922~1948),长乐镇四村人,出身贫农家庭。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交通员、长乐区委书记等职;1942年嵊县沦陷,钱松初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群众与日军开展斗争。他常以做买卖为掩护,往返于永康、义乌、东阳、上虞、余姚之间,做党的地下交通工作。1946年为树立党的旗帜,他组织党员张贴革命标语、传单,同时成立“巡畈会”、“变工组”等群众团体,建立“十八结拜”党的外围组织;为掌握武器,他发动党员积极分子参加各保的义务队。1947年10月,会稽山抗暴游击队缺少冬衣,钱松初与钱春泉以经营土布、棉花为名,分批采办棉花、布料,并安排裁缝秘密赶制了150套棉军衣,转送山上为游击队员御寒。11月,他又借各种机会为待命在嵊县三角湾准备参加开元缴枪战斗的游击队运送粮食、鞋袜等;1948年1月7日凌晨,钱松初在长乐家中被捕,惨遭毒打,却坚如铁石,一字不吐。1月9日,被敌人枪杀于开元水口庵边。时年26岁,埋葬在长乐镇福全村寺塘头自然村后的姚姆山上。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