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
“浙东唐诗之路”一直受到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关注。1990年,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郁贤皓、傅璇琮、周勋初等23位海内外学者首倡研究、利用“唐诗之路”。1993年夏,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对它作了专题论证,并正式行文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专用名词。
自1990年迄今,已过去了20多年,在此期间的情况怎样?这是学术界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我们谨通过《唐代文学研究》,分以下九个小题作粗略汇报,以谢诸位学者的关心和支持。
一、基本情况
1、“浙东唐诗之路”的定义
“唐诗之路”是1990年浙江新昌竺岳兵在“中国首届唐宋诗词暨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式提出来的[1],其定义是:“所谓唐诗之路,是指对唐诗特色的形成,起了载体作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一条道路。”
后来,竺岳兵在许多文章里对“唐诗之路”定义作了具体的阐释。他指出唐诗之路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表层含义。它是一条从钱塘江开始,经过萧山的西陵、义桥和绍兴的柯桥、绍兴、上虞、嵊州到新昌,再到天台山、临海延伸到温岭、温州,和从上虞、余姚到宁波、舟山,从宁波到奉化接新昌的一条道路。
第二层是深层含义。唐诗之路的“路”,就像我们平常说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那样的“路”,是人通过脑子对客观事物进行归纳、概括和反映过程的“路”。“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等与“唐诗之路”,同属思路范畴。不同的是,“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等是抽象思维的“思路”,“唐诗之路”则是形象思维的思路,是诗人凭借浙东山水和人文底蕴,通过想象、联想和幻想,形成审美意象,进行概括和集中,结合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喷发为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遵循包括抽象思维在内的认识的一般规律,但形象思维又有其特殊规律:必须通过特殊的个体去显现它的一般意蕴,因此形象思维不能脱离具体的形象,不能抛弃事物的形态。
2、学术研讨会
“浙东唐诗之路”沿线各地,举办过多次学术会议,单是新昌就已举办过12次,其中参加会议代表人数最多的一次是有120位学者参加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海外学者参加最多的一次是有9个国家和港、澳、台学者参加的“‘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李白研究会特别会议”。
3、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
关于唐诗之路的专著,有竺岳兵的《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唐诗之路唐诗总集》、《唐诗之路综论》等六部,竺岳兵、李招红编一部,竺岳兵、俞晓军编一部,还有邹志方于1995年出版《浙东唐诗之路(诗选)》一部。
关于唐诗之路的论文,我们通过多种方法搜集(含网络搜索),所得显示结果很不一致,经过逐篇鉴别,共有300多篇专论文章,其中国外的约有20多篇,其它纸质媒体介绍、报道“唐诗之路”的文章,有数千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