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化团体
县文化团体颇多,但多缺乏经常工作,成无形停顿状态,几个较为活跃、能担负救亡工作的团体,如中国青年励志会、记者公会等均无活动,惟县妇女会在城区办过妇女识字班。另据《嵊县志》记载,长乐镇妇女会民国28年时为纪念三八节,编印《长乐妇女刊》,宣传抗日救亡和妇女解放;3月间,中共党员郭雪聪等在太平乡组织抗日妇女队,有队员90余人,分村设立小队。城区及东坂庄、官地、朱湖山等地,也有妇女抗日组织,开展活动。1939年9月,在中共地方组织领导下,太平乡妇女合作社成立,有社员200多人,开店营业。并举办识字班,慰问抗日部队伤员,还募捐粮食、现金,救济抗日军属和贫苦农民。
文化工作队在民国27年6月开始组织,县设总队,各学校、乡镇地方组织分队,由当地教师和各界热心文化事业者领导,进行宣传工作及创办图书室、开办民校等社会教育。全队统计共有三十个分队,队员约六百余人,自民国28年抗卫会改组后,工作队领导乏人,无形中停止。
乡村救亡协进会成立于抗战开始后不久,多有文化人参加工作。据《中共绍兴党史》(第一卷)记载:“1937年12月成立的嵊县乡村救亡协进会,就是一个较为出色的抗日救亡团体。由共产党员张珂表和进步青年钱叔亮等发起。以联络救亡工作的人员,共同促进乡村救亡运动,切实参加乡村救亡工作为宗旨。协进会有自己的会章、政治纲领、会员守则。其中规定,会员须绝对忠实于民族解放斗争,应有牺牲一切的精神。由于协进会宗旨明确,纪律严明,迅速发展了40多个分会,会员多达七八百名,遍及嵊县、新昌城乡。还出版《群力》会刊,受到广大民众欢迎。群力书店还担负起秘密联络中共各地联络人员、转送情报的任务,建有中共支部,是中共嵊县组织的活动中心。”1938年夏之后该会已停止活动。
抗卫会宣传工作队所属之流动宣传组成立最早,组员十五、六人,每月经费仅一百三十元,组员艰苦耐劳,工作较为努力,表现出救国热忱。
青年学生暑期服务团是散布在各地学校的中学生回乡后发起组织而成的,利用暑假在党政双方领导下进行工作,全县设总团部,在各区及市镇设区团,该团工作是设立民众夜校、妇女识字班、出发街头宣传,并经常下乡工作,在城区和乡下曾出演过二次话剧,颇受好评。
六、青年知识分子参政抗日
有学校教师、政府机关人员、民众团体领袖、士绅、地方领袖、政工队员加入国民党,民国28年全县国民党员人数达到一千余人。也有许多青年向外流动,或投考军事学校,或入政工队及宣传团体为国效力。
其时,共产党组织亦逐步壮大。据《嵊县志》记载:“至1939年,建立39个支部,党员增至299名。……抗战初期,中共组织发动党员团结广大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组织流动宣传队、业余宣传队、乡村救亡协进会等抗日团体,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10月,各地中共党员秘密散发《七七宣言》传单,进行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宣传。”
以上即为民国28年抗日自卫委员会下属教育文化事业委员会主要工作情况。教育文化事业委员会,集文化人于一堂,于文化事业,取得不少成绩,在抗战初期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宣传作用。
民国28年下半年,抗卫会改组为动员会,教育文化事业委员会缩编为教文组。导致部分热心文化事业之人或离开本县,或蛰居学校、老家,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尚能奔波呼号、不断服务社会者,人数寥寥无几。以致当时的县文化界出现沉寂的现象。
民国31年(1942)7月14日,日军侵占嵊县城,8月成立“嵊县维持会”。次年2月改为“嵊县乡镇联合会”,同年8月,改组为“伪政府”。伪政权在日军卵翼下,进行奴化教育,全县抗日教育文化活动陷入低谷。
(本文作者:现任职于民航嵊州导航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