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26日,以印度水资源部秘书为团长的小水电考察团考察了嵊县平水荡水电站及南山水库。图为考察团成员与陪同有关领导合影。
嵊县小水电建设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球的目光。1979年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能源顾问克拉克等参观考察三溪江流域梯级电站。此后,外国水电官员、专家和技术人员,纷纷到嵊县考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工发组织和技术合作发展部,以及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举办的亚太地区小水电培训班学员,也经常到嵊县参观实习。至2009年的不完全纪录,到嵊州参观考察和实习的有20多批次,涉及130多个国家
1979年年初起,农业生产各种形式责任制逐步引入到小水电建设和管理上来;专业承包和联产定额计酬、超产奖励,以及合同制等责任制的推行,加快了电站建设的速度,提高了建站的质量和效益。1980年1月,嵊县派代表出席在四川省成都召开的全国小水电现场会议。会上,嵊县作了“年投产超五千,总装机过两万”的发言,并被评为全国小水电建设和管理先进县。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嵊县小水电建设致力于抓重点项目、挖潜配套和经营管理,报废和重建部分小水电站。装机1260千瓦的辽湾水库电站和装机800千瓦的辽湾二级电站,以及装机660千瓦的斤丝潭电站,均于80年代中期并网发电。至1980年年底,全县建成小水电站243座,总装机23902千瓦,年发电4031万千瓦时,年均利用1686小时,发电量占当年全县供电量52.7%。1991年6月,装机2台共1.26万千瓦的丰潭电站投产,成为全县和绍兴市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全县30座水电站,通过开渠引水增加水源、衬砌渠道、减少渗漏,以及设备更新、增机扩容等技改措施,取得显著效益。
1991年6月28日,丰潭水电站竣工发电。图为上级领导为电站剪彩。
80年代同时又是小水电体制改革和注重经济效益的时代。1980年6月,县委贯彻全国小水电现场会议精神,决定将县电力公司从工业口划归县水利电力局统一管理,从而实现了水电站及其配套地方电网的“建管统一”,“发、供、用电统一”的管理体制。1981年12月,县政府颁布了《嵊县水利工程管理细则(试行)》,对小水电站和输变电工程实行“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政策,并推行小水电单位建立和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随后,省水利厅转发了该细则,在全省推广。1983年5月,省水利厅又转发了《嵊县并网小水电站企业化管理条例》,把小水电建设转入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
1981年10月,辽湾水库电站建成,全县水利水电培训基地在该库设立。县水利电力局开始常规性地举办小水电运行、管理及检修业务培训班。1992年4月起,省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水利水电学校在嵊县南水水库建立教学实习综合基地,全县水电培训班也随之改在南山水库开办。
1987年10月,嵊县列为全国首批农村电气化试点县的替补县。1988年年底,全县实现乡乡通电,通电村和通电户数分别占全县村、户总数的99.48%和96.8%;供电保证率和综合用电水平都超过和达到中央水利部颁发的《一百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阶段验收条例》规定标准。1989年1月,嵊县农村电气化建设初级阶段通过省级验收。1988年度和1990年度,嵊县小水电网被省水利厅认定为省级优秀小水电网。显潭、辽湾、剡源、平天荡、丰潭等一批小水电站,被省水利厅认定为优秀水电站和百日安全竞赛优胜单位。
1990年3月,全县小水电管理工作会议提出了“抓挖潜改造、强化管理、确保安全、提高效益”的指导方针。1991年7月起,全县开展小水电站标准化管理达标活动。次年6月,作为绍兴市试点单位的辽湾水库电站和剡源水库电站首批通过省级达标。90年代初,全县小水电装机总容量突破4万千瓦。期间,还建成装机1.26万千瓦、绍兴市装机容量最大的丰潭水电站。1995年12月,由嵊州市水利电力局组织的《越剧之乡实现了电气化》图片在北京《中国农村水电暨电气化县建设十年成就展》上展出,并获优秀组织奖。至年底,全县有小水电站165座,总装机45321千瓦;其中并网水电站119座,总装机44754千瓦,年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居全省前列。
自1996年开始,辽湾水库电站、丰潭水电管理处、三溪江水电管理处相继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包括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过渡,劳动、人事、工资制度的配套改革,实现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及竞争上岗的机制。2000年5月,既能改善城市环境,又结合发电的艇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艇湖水电站还采用了先进的微机自动化系统。该电站运行后,也随即实行企业化管理,采取了“定人员、定费用、定奖惩”的年度责任制考核。
200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嵊州市被列入全国“十五”计划期间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行列。“十五”期间,新建水电站5座,报废重建水电站3座,改造水电站15座,共增加装机容量8580千瓦,还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电网设施,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提高了农村用电水平。2005年7月,嵊州市通过省农村电气化建设验收委员会的验收,成为绍兴市首个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市)。
2010年6月,嵊州市又率先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验收。“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电源建设投资1.31亿元,新建和报废重建水电站7座,新建堰坝引水(发电)工程一座,改造面上小水电站15座,新增装机容量6350千瓦,改造装机容量5010千瓦,新增年发电量2730万千瓦时。期间,市供电局累计投入资金3.56亿元,进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及相配套的电网改造与建设,完成了9个乡镇(街道)和188个村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任务,并于2010年12月通过省新农村电气化县考评组考评,嵊州市被授予“B类新农村电气化县”称号。“十一五”期末,全市有小水电站123座,总装机容量达5.48万千瓦,全年安全发电1.64亿千瓦时,创历史之最。
2011年10月,《嵊州市“十二五”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完成。2013年6月,市水利水电局对全市“十二五”期间水电发展建设项目进行了中期评估。“十二五”期间,总投资8226.99万元,规划新建电站3座,装机2550千瓦;改造及报废重建电站22座,改造装机容量23405千瓦,改造增加容量3090千瓦,年增发电量1200万千瓦时,年增发电效益500万元。经评估,至2013年6月底,已完成投资5125.41万元,占总投资的62.3%;完成技术改造及报废重建装机21400千瓦,完成规划的91.4%;已新建丽湖活动坝电站1座,装机800千瓦,完成规划的31.37%。至2014年6月,报废重建丰潭、平天荡等13座水电站,改造南山水库、艇湖等9座电站,新增装机3515千瓦,可年增发电量878万千瓦时,发电效益近400万元。至2014年年底,全市有水电站123座,其中市办(局属)9座,镇办31座,乡办15座,村办29座,库办17座,灌区办1座,股份制11座,个体私营10座,装机容量共53000千瓦。
嵊州小水电建设,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光辉篇章,是全市人民值得自豪的壮举。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小水电发电量占全市大电网中的比例在缩小;但是,嵊州小水电建设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功绩,嵊州人民勤劳智慧、艰苦奋斗、无私无惧、无怨无悔的创业精神是不可能被磨灭的。嵊州小水电从量的发展到质的跃进,其建设成果有目共睹。它在推动工农业生产发展、巩固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以及改善民生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和长远的作用。
(本文作者:系嵊州市档案局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