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筒是我国清代官员家里所特有的生活器具,主要功能就是放置官帽。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员回家应把脱下的官帽搁放在一个球形的、类似于香熏的器具之上,这就是早期的帽筒。演变成为柱状帽筒的时期大致在乾隆晚期,形制有圆柱形、六棱柱等等,并常在筒壁开窗,显得美观和通灵。随着帽筒功能的演化,工艺也随之简化,后来的帽筒多以圆柱形无孔为主。筒壁上往往画有各种彩图,人物的、山水的、花鸟的,形式多样;吉祥的、喜庆的、辟邪的,内容丰富。到民国,清式官帽被废,漂亮的帽筒便成为居家的摆设,也作为女儿出嫁时的陪嫁品。不少家庭还常用帽筒来插放尘拍、鸡毛掸子等,帽筒的功能完全变味。
“帽筒”的制作工艺、制式、绘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清代至中华民国时期的民风民俗。时下成了雅俗共赏、藏家喜爱的古董瓷器之一。
这对帽筒系清中期的作品,呈六棱柱形,筒壁开有海棠花形且错落有致的窗,并有五彩描绘的人物故事图纹,品相完好。此件由市收藏协会吴狄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