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4个月的施工,经济开发区(浦口街道)蒋林头村蒋家埠自然村的石亭终于建成了。在旧石亭被毁45年后,村民们重新看到了一座崭新的石亭。
出土石件具历史价值
今年3月初,蒋家埠自然村在清理河道时,发现了许多石牛腿、石柱等石件。经年长的村民辨认,确认这是一座毁于45年前的石亭的残件(本报4月3日2版曾有相关报道)。
87岁的退休教师陈月良对石亭的情况比较了解。他说,这座石亭原叫“节妇亭”,大概建造于清道光年间,是为纪念林氏建造的。据悉,林氏婚后不久,丈夫便因病去世,此后没有再嫁,守节一生,后人建“节妇亭”纪念。
据陈月良回忆,石亭很大,分上下两层,亭中有许多雕刻精美的部件,尤其是石牛腿,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石亭也是当时村民茶余饭后休息聊天的地方。
清理河道发现的石亭残件,也引起了我市文管部门的重视。文物管理处文保科长王荣法赶赴蒋家埠了解情况,他认为,这是一座罕见的石亭,具有很高的文物和历史价值。
“从建筑形式而言,我市还没发现过两层的石亭;从建筑艺术看,此亭构造精美,尤其是石牛腿,在我市其他石亭上也还没发现过。”王荣法说。
市文管处原主任张恒推算,蒋家埠这座石亭的历史在160年左右。“《嵊县志》卷十九烈女志中记载,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皇帝下旨表扬了一批烈女,其中便有‘陈基远妻林氏居蒋家埠’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在圣旨下达后不久,有经济实力的后人就会建碑亭予以纪念。”张恒说。
按老照片重建石亭
河里打捞出石亭的消息,让蒋家埠村民都很振奋,有村民找到村干部,提出重建石亭的愿望。让村委会感动的是,几个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民表示,如果重建石亭,愿意出钱资助。
除了热心村民,文管部门也提出了建议,原石亭的一些部件可以作为重建石亭的材料,这样重建后的石亭便有原汁原味的风韵。
因为石亭被毁已过去45年,亭子到底有多大,村民也只能说出一个大概。不过有村民记得,50多年前,一位外地女子到蒋家埠参加侄子婚礼时,曾在石亭前照相留念,说不定她保留着照片。经多方联系,这位已定居北京的女子终于找到了,照片也顺利要到。
8月中旬,蒋家埠石亭正式开始重建。对此,村民都很支持,还自告奋勇捐款。79岁的陈财生平时省吃俭用,这次带头捐了5000元。据了解,最后八成以上的家庭都捐了款。
“新石亭与旧石亭无论是位置、朝向还是尺寸都是相同的,旧石亭的残件如没有大的损坏,最后都被安装到了新的石亭中。”村民陈金财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