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时内,致力于文化工作;8小时外,致力于文化志愿活动……
“手臂再抬高一点,腰再弯一点下去,眼神看向手指。”双休日,马莹照例没有休息,元旦马上到了,晚会一场接一场,她得抓紧时间为学员排舞。作为市文化馆的一名工作人员,8小时内,马莹致力于文化工作;8小时外,她致力于文化志愿活动,因此被称为“美的传播者”。
专业舞者
马莹毕业于杭州市艺术学校,曾在杭州歌舞团工作过5年,后又赴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两年,是一位专业的舞蹈者。市里的大小晚会,一般都会出现她的身影,或当主持人,或参与晚会策划、统筹和编排。这两年来,我市不断与兄弟县市开展“文化走亲”活动,也经常举办“文化下乡”活动,马莹觉得,大家有跳跳唱唱的热情很好,但如果有专业的舞蹈基础,那么无论是晚会还是其他活动,档次会更高,质量会更上乘。基于这个美好的愿望,今年3月,马莹向市文化馆领导主动请缨,成立了一支名叫“轻舞飞扬”的舞蹈队。“轻舞飞扬”舞蹈队由70多名舞蹈爱好者组成,年龄最大的有70来岁,最小的30来岁,有企业经营者,有退休工人,有农村大妈,各条战线都有,但都是痴心的舞蹈爱好者,她们都是马莹从各支排舞队里或其他舞蹈队里物色来的。
“学员们都有很强烈的学舞愿望,但我平时要上班,所以只能利用休息日和晚上的时间教她们。”没有场地,马莹就提供了自己的工作室。
“以前我们简直是在乱跳,仅仅是动动手脚、扭扭腰枝而已,跟马莹老师学舞后,才知道什么叫舞蹈。”68岁的尹春娟会跳排舞,会唱越剧,平时兰花指也翘得颇有韵味,但跟马莹学舞后,她觉得以前的舞蹈只能叫“蹦蹦跳跳”;并且最让尹春娟感动的是,马莹非但义务教她们专业舞蹈,还要搭上那么多休息时间,还要搭上工作室的那么多电费。“夏天和冬天,马老师的工作室都开了两台大空调。”
舞蹈精神
而让学员金英和林维最为感动的,则是马莹的舞蹈精神。“跟马老师学舞蹈,一点也马虎不得。”马老师免费教她们学舞倒还在其次,主要是她的那种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而我们对这些技巧一窍不通,马老师就手把手地一个个教会我们,不厌其烦,又耐心又细致,让我们的气息、眼神、形体动作都协调一致。”从当初的“一张白纸”到如今能跳《女儿情》《祖国颂》《军港之夜》等颇有艺术水准的舞蹈,金英她们直言“全凭马老师在8小时外免费言传身教”。
马莹还根据学员的年龄和特长,把她们分成一个个小组,比如民族舞队,古典舞队,广场舞队,芭蕾舞队。哪里要文化下乡,哪里要文化走亲,哪里要举办晚会,这些队伍就“应声而出”,成为我市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特色舞蹈队。
其实,作为文化馆的一名工作人员,作为晚会一名必不可少的主持人或者策划者,马莹的8小时已让她忙得够呛累得够呛。只是,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了让更多的舞蹈爱好者跳得更加专业,让美愉悦更多的大众,她义无反顾地放弃了“8小时外的业余时间”。
“她们热爱舞蹈,跳得高兴跳得好,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和记者聊了几句,马莹又急匆匆走向金英和林维她们,元旦文艺会演时,她们要去跳《军港之夜》,穿海军装、红色靴子,戴红色贝雷帽、白色手套,英姿飒爽地去台前亮相。马莹说,到时欢迎热心市民检阅学员们的舞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