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流壶”是由于向壶内注水必须从壶底的中心管口进入而得名。又称倒灌壶、倒装壶、内管壶。倒流壶始于宋、辽时期,流行于清代的壶式之一。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壶。清代倒装壶将提梁改为执柄,造型一般都作成枝叶寿桃形,壶上多装饰蝙蝠、鹿、寿星、童子、松树等图。
倒流壶揭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人生哲理:倒即正,正是倒;倒的终点为正,正的终点为倒。其实就是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过满,更不可过极,否则适得其反。
茄皮紫釉是釉色的名称。明代景德镇窑所创。以锰为主要着色剂,铁和钴起调色作用。《南窑笔记》:“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紫釉亦称“茄皮紫”,根据呈色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
此水注高9厘米、宽12厘米,形如寿桃,壶底有进水孔,壶把、壶嘴均呈桃枝状,别有情趣。市收藏协会王黎淼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