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我所经历的水利建设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周水土口述 钱徐良整理 2015年03月09日16:52:26 

 

  治江指挥部

  会议一结束,县府就发文,要长乐、甘霖、城区都成立治江指挥部,总指挥由区委书记兼任。当时的甘霖区委虽对县府的改江方案有想法,但还是以大局为重,成立了治江指挥部。总指挥当然由区委书记挂帅,但负责实际操作的副总指挥区委经过反复权衡后,落到了我的身上。

  甘霖区长乐江治江指挥部正副总指挥确定后,我们立即向下属单位抽调人员,供销社抽来会计老杨,粮管所抽来副所长老周,中学抽吕茂汉,文化站抽吕柏汀,县水利部门派来水利技术员邓鹏献作为甘霖技术指导,还带来了新老江图。人员抽齐后,区委立即发文,公布甘霖治江指挥部人员名单和机构设置。机构设置为:政策处理组、宣传指导组、统计兼财会组、技术指导组。并要求下属五个公社成立相应组织,各公社的治江指挥部名单上报区委,向县备案。

  其实,县治理长乐江指挥部早已根据有关公社的人口和土地在图纸上计算好,划段到有关公社。甘霖区路线长,除挖方外还要承担两岸砌石,建造许多涵洞和桥梁,任务特别重。因此,崇仁、富润、广利、通源、三溪及南山区的平山公社都到甘霖来施工挖土方。外区的民工住宿都安排在沿江一带村子里。民工调齐后,县指挥部在甘霖沙滩上开了治江誓师动员大会,这样就全面开工了。各公社的任务是按图纸上的土方计算的,但所分到的土质硬软就靠运气了。

  重担一肩挑

  甘霖指挥部的政策处理组,工作量相当大,我们必须在全面动工前,把两岸受损的田地、各类经济作物和竹木园林全部登记造册。因此,只有加班加点了。

  经过1977年春、冬和1978年春这一年多的时间,挖掘新江和建坝基本完成,就开始新老两江同时通水。

  1977年到1978年甘霖的重点任务是砌石、堵江、建涵闸和桥梁等,任务相当繁重。尤其是石砌的问题,剡北、普义两个公社没有山可开采石块,必须帮助解决。白鹤、桃源、蛟镇三个乡有石可开采,石块的质量也好,最小的石块也有一、二百斤,砌起来的江堤比较坚固。剡北开采的石是片石,比较薄,厚度最多只有五寸,但平面的宽度大。他们采用内加沙卵石,外表用贴石,水泥嵌缝的办法来节省石料。从全江来看,剡北的堤坝质量最差,但他们采用开口闸,让水倒回,成了江中堤,内外水压基本相等,堤坝就没出过问题。普义的石块是蛟镇解决的。蛟镇的堤坝马道要比普义高五寸,他们自己加工加料,别人也无话可说。

  1978年下半年区委书记裘樟夫调嵊县公安局,担任局长,因此改造长乐江的事都压在我的身上。当时,陈仲德任甘霖区委书记,他基本不来插手。费招亦同志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对基层工作不熟,只能跟着,很难帮得上手。

  到1978年底,县长乐江指挥部打退堂鼓,说:“县府已无力承担长乐江的全部财力。要各区自力更生。”拨款四万元给甘霖,作一次性补助。县里可以打退堂鼓,我作为区治江指挥部的负责人,可没有退路,只有坚持下去,对甘霖人民有个交待。

  留下来的半拉子工程,特别是普义公社的倪家渡村,改江后成了孤岛一个,村南是老江,村北是新长乐江,进出要过两座桥。村北的250亩良田没有了,还垒起了一座土山,余粮村变成了缺粮村。老江还田的工作已无法进行,许多受损补助政策无法兑现。我只能采取快刀斩乱麻的办法,在四万元钱上做文章,也就是一次性补助结案。由于我内情熟,三天有两天在江上跑,各段工地一清二楚,加上处理得当,各公社也无什么非议。

  试水的险情

  1979年上半年新江贯通,第一次放水,考验堤坝的时候到了。我负责甘霖上游白鹤段;费招亦负责蛟镇的浮石潭段;一个县派里来的领导在孙村负责堵江口,但这位领导不懂行,还瞎指挥。

  水位不断上涨,我从白鹤沿着新修的江堤骑自行车到俞家砩,再向前已经无法再骑,就想从俞家砩村回到甘霖。我从沙堤上向下骑,见前面有两到三寸宽的小沟横过小路,看着能冲过去,我就使劲骑车过去,结果路底下已经被洪水淘空了,前轮猛然落下,人向前冲了出去甩出有一丈多,胸先落地,胸腔甩痛,两手擦伤,甩得一时喘不过气来,卧在路上站不起来。大约有两、三分钟我才慢慢起来,

  回到区里,我听秘书说:“孙村堵江口垮了,十多个青年突击防洪队员落水。”

  那位县领导在那里指挥,江水上涨,他硬要将老江通向新江所建的闸门关起来。由于里外水落差太大,闸站边的新坝经不起水压,就弹了开来。幸亏大多数青年在江边长大,都识水性。浮石潭同样是个堵江口,老费他们就没下闸,让水倒回进来,里外水的落差就不大,堤坝就安全。那位县领导瞎指挥,致使新堤决口。

  新长乐江虽然通过了这次通水考验,但也发现许多地段需要加高加固。

  甘霖区对老江还田等问题的处理一直延续到1980年,我先后忙了三年多。

  长乐江的甘霖段改造上至雅张交界,下到孟爱村交界,南北江堤的质量好坏,我了如指掌。在上下许多政策处理上,我没有留下一点后遗症。我在改江治水的三年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和经验教训,总算经过辛勤的工作对甘霖人民有了交待。

  这里应该指出:当时嵊县的许多水利建设如长乐江改造工程,还有许多小水库的建设都是当地受益村的群众义务劳动建造的,都是在公有制未分田到户的情况下建造的。上级把任务摊派到各村,各村给参加劳动的群众记工分。县里没有付钱给参加工程建设的群众,也没有付钱给所在的村子。

  长乐江改造工程因中南和毫石未受益,这两个公社的群众就未参加长乐江改造工程建设。而南山的有些公社因有田在平原,他们就负担了部分任务。不过长乐江改造工程县里还是象征性地对像富润等只有水流入长乐江而灌溉未受益的公社付了一点钱,我记得是每立方米的挖土付了一、两角钱吧。

  (本文口述者:曾任白鹤乡乡长,甘霖区人武部部长。整理者:现任职于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注释:

  坑:即田边的小渠,属嵊州土话。

  木拖:用木头制成的木拖鞋。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