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剡地倪氏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倪和钦 2015年03月09日16:52:26 
  从新昌发源的澄潭江、新昌江,以及曾属新昌县内的黄泽江,流入嵊州境内后,就与长乐江汇合成剡溪,由南向北至三界而进入上虞,终以曹娥江之名直奔杭州湾,并融入海阔洋洋的东海。真所谓:涓涓之水,汇成溪江之势,昼夜不停,万年不息。

  生活在群山环抱之中的嵊、新盆地人们,在行政归属上,历来是有分有合。但嵊、新盆地在古时统称剡地。地理、经济、文化的长期交融,使得两县的姓氏也大多联系在一起,如:新昌的徐氏,有的是从嵊州崇仁而去;嵊州浦口的石氏,后来成为新昌的大姓氏;嵊州的杨氏很多来自新昌;新昌与嵊州的一些章氏人,家谱也做在一起了……

  倪氏,在剡地,人数不多,但互有迁徙,源远流长。

  先说新昌,由新昌姚宫村倪庆华提供的“天台临海倪氏家谱”中说:天台埠头与临海黄坦倪氏同出于唐盈公,一支从山西迁古越,再从绍兴迁居天台城西50里的埠头。另一支从山西迁河南荥阳,又到浙江东阳,绍兴、上虞、山阴梅林,明末,再迁至离临海县城西北60里的黄坦。现在,新昌姚宫村的倪氏人已经不多,但这自成一体的“天台临海倪氏家谱”告诉我们,与另一支的新昌倪氏,有着不一样的繁衍踪迹。听说新昌烟山也有倪姓,但真伪未知。

  新昌主要一脉的倪氏,就是小蒋镇茅洋、埠头、孙家坪及新昌城南八里的四大房。1811年,在宗长作玉,房长作庆、作武,主稿尊奭所作《倪氏宗谱》时候,也同时兴建了倪家《善庆堂》祠堂,二百年了,这是新昌倪氏家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页,而祠堂又建在五马的“埠头”自然村,这是与天台的埠头同地名了。二支虽出二地,居地即为同名,也太巧了。

  新昌县《善庆堂》的倪氏来自何地?谱载:来自剡县镇桥。剡县,即嵊州。镇桥在那里呢?这得谈谈嵊州的倪氏。

  在嵊州市城关,有的倪姓人来自上虞倪梁村;有来自嘉善;有来自绍兴马山陆家大。早年住在县城东门的倪姓是南容、南华二兄弟,后辈为,善扬、善其、善兴等四兄弟。

  在嵊州乡下,上沙地的倪姓,是一支在太平天国期间,从上虞东关由倪世道太公迁来的,在嵊州城关孝子坊处的倪家台门,与上沙地倪姓有关,1949年之前,他们的祖先在建造嵊长公路时曾作过较大贡献;苍岩长安亦有倪姓,并有草谱,2007年9月3日,由倪善德借来一睹,是同治八年记录,叙述着道光、咸丰时代的倪氏人,载着梦字辈49人、尹字辈89人、傅字辈8人、周字辈4人、望字辈6人、允字辈9人。嵊州三塘的大菱塘村、尖家庄村亦有倪氏人家,这是从新昌八里房西山等村迁徙而来的,按谱考,应归于《善庆堂》倪氏。

  三界的范洋村亦有倪氏,目前居往十多户人家,原先是从上虞贺溪迁徙到花浦,再从花浦迁徙到绍兴的富盛,又从富盛迁徙到嵊县的范洋,从家谱看,他们同新昌《善庆堂》一样,属倪氏锦山世系,都认为是倪称及倪思父子的后人。

  在嵊州,除上述之外,倪氏人较多的村庄就是东郭的曹家洋和蛟镇的下倪村了。

  深入一查,曹家洋的倪氏也是从新昌《善庆堂》的八里房迁移过来,而且年代不远。不足200年。

  约在公元1820年左右,从新昌八里迁居附近的“西山等”村有良金、良周、良恩三兄弟。长房无嗣,小房仍在原村居住。二房良周从八里“西山等”迁徙至嵊县城区东乡,转辗于屠家埠、艇湖、下中西,最后择今三江的七里岗一带定居。此后子嗣有五位,一位早逝,一位过继于下中西邹家为子,另有美松(松田)、美开(开传)、美喜(开喜)三人延至下代就有了13个“存”字辈兄弟了。正是一变三,三变十三,他们有居花田七里岗的、有居胡公庙的、有居曹家洋的,适逢此时,乃中国政治大变动时期,使其中的一些祖辈兄弟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人生道路,造就了以倪焕根、倪焕千为代表的四位职业革命者。这也影响了下一代人的男耕女织生活命运,使其后代更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和条件。嵊州、绍兴、杭州、北京等地均留有其子孙的足迹。如,曾任绍兴市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黄秋芳,就是倪焕千的长媳。现绍兴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倪善贵也是这家族的一员。追宗溯源,三江倪氏后代们是不能忘却良周太公迈出的艰辛第一步。

  如此,当明白东郭的曹家洋倪氏是新昌迁来时,又回到老问题,镇桥在那里呢?

  这只能在下倪村寻根了。

  马寅初中学的倪六孝老师说:在“文革”时期,看到过“下倪村的倪氏宗谱”,它放在村俱乐部的一个箩筐内,与锣鼓为伍。但之后,找不到了,至今还是没有发现。

  倪小军的父亲,八十多岁的倪余祥说:以前曾有过“上倪”、“中倪”、“下倪”三个小村落,但到后来只剩“下倪”一个了。

  倪益军老师说,在下倪村与蛟镇靠近地方,有个地名叫镇桥头。镇桥之名是否由此而来?因其他地方,没有姓倪的村子了。况且“倪家渡”的少数倪姓人,也是从“下倪村”迁去的。

  家谱虽然不在了,但说起“下倪村”,村子的人们不免有种自豪感。因为蛟镇,是一个从长乐来的,从崇仁来的,从新昌澄潭赶来集市的好地方,它是三条水系的汇合处,也使靠近蛟镇的下倪村成了交通要道。在没有公路之前,从城关到甘霖的大道,就沿象鼻山,从“下倪村”通过。从崇仁来到蛟镇,须得“过渡”,故,“倪家渡”村由此而生。现在,下倪村原大道两边的古樟树依稀尚在,倪氏宗词《锄经堂》主殿原貌犹存,祖宗留下的“大庙”、“小庙”,余香能闻、经声远传。村民在叙述过去留下的传说时,似乎自己也能感受到在祠堂前“文官下桥、武官下马”的尊严。在2008年修倪氏宗谱中,干部和村民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热心。从中也知道了从“下倪”迁到方田山的倪氏人,从“下倪”迁到大砩口村的“倪家大院”人。

  正是这个村子,“先”字辈旺金的儿子叫瑞富,娶叶家村叶氏为妻,双双来到上海,成为一个纺织工人家庭,后生了二儿二女。其幼女倪夏莲,从小爱打乒乓球,后成为乒乓球混双和女子团体世界冠军。

  独秀山在下倪村的南边。从独秀山传出的与倪氏相关的佳话,就不是“戏文”,是史料了。

  《剡录》山水志写到蛟镇独秀山时,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南三十里十道志曰一名穿山相传以刻石为名不知文字所在升明末县人倪袭祖行猎见山上有文凡三处苔生其上刮苔视之其大石文曰黄天皇萧字道成得贤师天下太平

  此文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在城南三十里处,引用《十道志》书所说:此山名叫穿山,相传以刻石为名,但不知文字所在?升明末,县人倪袭祖上山打猎,见到了石上有文,并有三处,苔生其上,刮去青苔一看,在大石头上的文字为:“黄天皇姓萧字道成,得贤师,天下太平。”

  文中的“升明”,即南北朝时宋朝末代顺帝刘准的年号,他在位三年,从477年至479年,故末年即公元479年。

  倪袭祖,有姓有名。县人,即剡县当地人。

  萧氏道成,即姓萧名道成的人,就是齐高帝萧道成(427~482)字绍伯,小名斗将,南朝齐创建者。“只有让他当上皇帝,天下就太平了”,这就是石文的主题。

坟砖侧有“开皇”二字。蛟镇高小明、王香华提供。

 

  坟砖侧有“太岁癸酉倪冢”六字。蛟镇高小明、王香华提供。

  那么《十道志》中的这段话又出自何处呢?出自《廿五史》之中的《南史》,内有《齐高帝武帝纪》一文,所载原文为:会稽剡县有山名刻石父老相传云山虽名刻石而不知文字所在升明末县人倪袭祖行猎忽见石上有文字凡三处苔生其上字不可识乃去苔视之其大石文曰此齐者黄石公之化气也立石文曰黄天星姓萧字道成得贤师天下太平小石文曰刻石者谁会稽南山李斯刻秦望之风也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会稽剡县有一座山,名叫刻石。父老相传说:“这山虽然名字叫刻石,却不知道刻有文字石头在哪里。”升明末年,本县人倪袭祖去打猎,忽然见到石头上真有文字刻着,共有三处。因上面有青苔长着,文字无法辨识,于是把苔藓去掉细看,那块大石头上的文字是:“这块石头是齐的黄石公化气而成。”那块竖石头上的文字是:“黄天星,姓萧,字道成,得到贤师,天下太平。”那块小石头上的文字是:“刻石头的人是谁?是会稽南山李斯刻的”,有秦望之风。

  这两则引文只有一处有别:黄天星与黄天皇。但不论是天上的星宿也好,地上的圣人也罢,都是预兆着新君即将出世。

  祥瑞出现是说明某人当皇帝是“君权神授”,名正言顺。所以这个故事本身有点悬,但提到的倪袭祖,却是有姓有名、有籍贯、有职业,这点倒是确定的。

  正史记载的大多是帝王、良相、名将,一位平民倪袭祖,能够上得了正史,是一件不易的事,也是我们倪姓人的一种荣耀,嵊州人的荣耀。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原来我们浙江绍兴的新昌、嵊州、上虞、诸暨、以及余姚的倪姓人认为,倪姓家族是南宋开始才迁居越地的,可如今发现,早在1500年前就有倪姓人生活在嵊县了。这可是正史上说的啊!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