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撰写“交管之星”沈良忠的人物通讯之前,我认真阅读了交警大队报送的审批材料。也许是交警大队的职能使然,这份申报材料的字数,也像他们疏导交通那般,来了个短、平、快。所谓短,是字数不多,算上标点,拢共180字;所谓平,是事迹平实,除了纠违保畅,就是查处酒驾;所谓快,是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地把沈良忠之所以荣获“交管之星”的原因作了概括。
说到概括,请允许我说个事儿。那是六年前的一天,我应邀参加一次涉及交通安全顺畅问题的座谈会。记得那次会上,有人高屋建瓴,从交通安全事关社会安定、事关城市形象、事关招商引资等角度,洋洋洒洒地超额发挥了限定的讲话时间。轮到我时,已近午饭时分。为避人云亦云之嫌,我围绕“短、平、快”三个字,阐明观点并寄语交通民警,大致意思是:在时下车辆与日俱增、道路状况照旧、警力难卸紧张的情况下,确保交通顺畅的主力军,除了交警发挥主观能动性外,当无其他一劳永逸的办法。而交警的主观能动性,需要通过短、平、快的工作作风来体现。短,就是交警必须尽量缩短赶往事故现场的时间,此举可以减少因事故引发的大面积交通堵塞;平,就是交警必须以公平、公正的心态,查处各类违章,尽最大可能赢得人民群众对交警的理解、支持;快,就是按照快刀斩乱麻的要求,尽量为刮擦型的事故双方当事人营造私下和解的平台。将上面三个方面概括成一句话,便是“功夫在诗外”。
那天散会出来,有人说我讲得实在。但我的这个实在,却招致了个别交警的诟病。他们认为:不压缩车辆流量、不改善道路状况,仅仅让每个交警通过短、平、快的手段去维护道路顺畅,这不是想让交警累死么?我绝没想到,自己的见解,竟然在个别交警眼里,衍生出如此不满。由此可见,交通管理的顺畅与否,还真是一个说不清、理还乱的话题。
但也有交警,赞同或部分认同我的观点。沈良忠应该属于部分认可中的一个。沈良忠出生于1967年,十八岁那年成为海军一员,服役期间,被选送到海军后勤学院深造。2002年转业,进入嵊州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七年后升任城区中队中队长,每天带领属下13个民警、94个协警,忙碌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道路上。
沈良忠是个非常实在的人。他的实在,体现在两个细节上。第一个细节,沈良忠说自己来自农村,能够成为一个吃“公家米饭”的交警,已然不错,只有认真工作,才能对得起身上的警服。第二个细节,沈良忠说当初他的爹娘将其取名“良忠”,就是希望他长大后,办事讲良心,对父母要孝顺。成为交警后,他有所篡改爹娘的取名用心。沈良忠解释:“作为拥有一定执法、处罚权的交警,我觉得自己的良心,应该体现在公平、正义上,而体现公平、正义的最好方法,就是‘严以用权’。对于‘忠’的理解,我认为父母给我的那个‘忠’,仅仅体现在孝顺上。作为交警,只有‘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才能问心无愧!”
那么沈良忠是如何把名字中的“良”与“忠”含意,化解在实际工作中的呢?囿于时间,不妨借助“短、平、快”的方式加以说明——今年一季度,沈良忠和其队员们,圆满完成了大队下达他们中队的市区春运保畅任务。与此同时,作为“班长”的沈良忠,亲自拍摄违停车712辆、指挥拖移堵塞路面车53辆、现场纠违465起,其中查获酒驾20人。惟此,他获得了“交管之星”荣誉。
也许有人会说,上面那段文字,好像与沈良忠的“良”“忠”不搭界啊。哎呀喂,不是我说你愚钝,其实揣摸一个人的“良”“忠”多少与否,有个简单的方法,这个方法,便是“功夫在诗外”。概括地讲,那就是一个人的“良”“忠”,往往与他对工作的热爱、负责、认真程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