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活到老写到老,只要拿得动笔,还得继续写下去
从1986年出版第一本书起,32年来,我市71岁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华铛已经编著100本书。这100本书叠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他的身高。然而,活到老写到老,徐华铛说,人生不能虚度,只要拿得动笔,他还得继续写下去。
《中国古塔》开启写书之旅
近日,徐华铛把《建筑中的龙凤艺术》一书文稿发给同济大学出版社,这标志着他已完成了第100本书。这本书有12万字、520张图片,比砖头还要厚。第100本书交付出版社后,徐华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但也“不敢稍有懈怠”,第101本书——《中国佛教造像艺术》正在紧张撰写中。
“写书让我着迷,让我愉悦,尤其是听到自己的书在市场上畅销的消息,内心更是激动。”徐华铛说,32年来,之所以以拼命三郎的干劲平均每年写3本多书,实在是因为一个“痴”字。
而追溯他的写作渊源,还得从1983年说起。
1983年,徐华铛在嵊县工艺竹编厂研究所从事设计工作。竹编创作离不开古塔,“六和塔”“花塔”等都是常用题材,在设计过程中,他总是被古塔或精巧或雄浑的造型所震撼。嵊州又是一个多塔的小城,每每见到艇湖塔、天章塔等,徐华铛总是心潮起伏。古塔既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岁月的一种见证。徐华铛自然而然萌生了写塔的愿望。要写古塔,就得熟悉它研究它读透它。此后,每到外地出差,徐华铛就四处寻觅古塔的身影。有一回,他和同事去苏州,办完公事后,已是下午5点多,他当即踏着夕阳匆匆赶到并不引人注目的瑞光塔前考察。这座塔是北宋初期的遗物,体型古朴,隽秀挺拔,外檐虽然破旧不堪,顶部却相对完好。这座塔对研究我国南方古代建筑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惜被民居包围着进不去。为了看清塔的细节,他搬来几块砖头,脚踏其上,攀上围墙,用铅笔对着古塔细细地画起来,为此,不明真相的居民还把他当成了小偷。与此同时,他还啃读《中国古代建筑史》《建筑学报》和《古建筑指南》等书,做了上百万的读书笔记。
经过3年的点滴积累,1986年,总共8万文字、200余张图片的《中国古塔》正式出版,出版后市场反响良好。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新书出版后,北京一位高中生被书中的文字及图片所吸引,掏出零花钱买了此书。20年后,徐华铛再次著述出版《中国古塔造型》,那位昔日的高中生却成了《中国古塔造型》的责任编辑。
“这本书让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自此,这位县级工艺美术单位的设计师就这样迷上了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