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真票友 场外真功夫
擂台赛上,小选手的表演有模有样 (马玉龙王勇吉)
从11月12日晚至15日晚,来自全国各地的90多名越剧女票友相约越乡,在古戏台上比试真功夫。越剧人,越剧事,越剧情,越剧女票友比试的是唱念做打的真功夫,演绎的是她们对越剧的一往情深。
这次比赛,选手们年龄跨度大,大的70多岁,小的八九岁;地域跨度广,有云南广西的,也有湖南湖北的。大赛选手阵容齐实力足,为第十四届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痴迷越剧四十载
12日晚,来自云南昆明的李燕用一曲《追鱼·书馆》折服了评委。她高亢华丽的唱腔一出口,就获得了潮水般的掌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上海知青落户昆明。他们在建设昆明的同时,也带去了婉转动听的越剧。小小的李燕就在那时播下了越剧的种子。70年代末,越剧电影《红楼梦》热播,更彻底点燃了李燕对越剧的热情。80年代,家里买了一台录音机和很多越剧磁带,李燕就痴迷忘情地听,尽管有些唱词还听不懂,但越剧优美的韵律还是深深打动了她。
这两年,孩子大了,李燕也退休了,她就和10多位志同道合者在昆明办了一个“春城小百花越剧团”。团员来自不同岗位,有公务员,有大学教授,也有企业经营者,还有一位在昆明做小笼包的嵊州人。唱腔方面,她们跟着碟片学;身段方面,就请云南省艺术学校教京剧的沈娅君老师教。唱腔难学,念白难懂,她们就一次次地听,听不懂的地方用同音字注出来。学员有几位是少数民族的,越剧唱词对她们来说,简直就像外语。
去年7月底,沈娅君带着李燕去上海拜访了越剧名家徐玉兰。徐老师很为李燕的执著感动,她亲自为李燕指点唱腔,还叫来自己的弟子郑国凤指导她。徐老师还给春城小百花题了“把越剧发扬光大”几个字。后来,李燕还去了另一位越剧名家王文娟老师家,王老师也给春城小百花题了字,勉励她们好好唱越剧。
这次参加“相约越乡”越剧擂台赛,李燕坦言“压力山大”。不过,她是带着朝圣者的心情来到越剧故乡的,来越剧故乡走走看看,也算了却自己作为越剧人的心愿。
13日上午,李燕还特地去了一趟黄泽,为春城小百花一位8岁小演员选购了两件戏服。她一直记着徐老师和王老师说过的话,自己肩负着发扬光大越剧的责任。
铁棒也能磨成针
13日下午,云集女子越剧发源地施家岙村的全国越迷聆听了湖南衡阳选手刘满华的唱段《花中君子·骂堂》。刘满华的唱腔圆润细腻,深得吕派神韵,脸上表情也丰富,只是身体显得有些僵硬。“很紧张,感觉脑子都充血了。”这是刘满华以越剧票友的名义第一次登上越剧古戏台,也是第一次参加比赛。
刘满华是一位中学音乐老师,有着扎实的声乐基础,唱歌很棒。她是两年前爱上越剧的,这个江南的剧种,有着水一样柔软的质地,她被彻底打动了。没有老师,她的身边也没有唱越剧的人,她就拜电脑为师,一次次跟着电脑学,一个经典越剧唱段,她要听上上千次——即使这样,有几个字还吐不出准确的读音。反反复复,她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她只能下死功夫,用铁棒磨成针的韧劲。
两年来,尽管刘满华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越剧上,但还是只学会了六七个唱段,有几个是傅派的,有几个是吕派的。刘满华长得高高大大,声乐基础又好,人家都劝她唱小生,她却对柔柔弱弱的花旦情有独钟。“就喜欢扶风弱柳的小旦,想想都美透了。”比赛前试唱,刘满华紧张得嗓子都哑了,一颗心怦怦乱跳。毕竟是越剧发源地,无论评委还是台下的观众,对参赛者的每一个唱腔和每一个吐字,都苛刻得近乎挑剔。还好,最后上台时,她镇静了下来,尽管她不会“做”,但唱得挺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