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邢契莘传略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邢樟涛 2015年12月16日17:04:10 

  四、倾心港务

  1932年1月至1937年4月,契莘先生任青岛市工务局局长。期间,在青岛市建设方面颇有建树。特别是修道路、建桥梁、盖学校、发展旅游业留下了很多政绩。值得一提的是青岛的旅游业,由先生牵头编制了《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明确将青岛定位于“兼工商、居住、游览”城市。在崂山旅行设施建设方面构思巧妙,狠抓质量,下了很大功夫。配合政府申请崂山新界成功外,还率领工务局及所辖部门开辟进崂山的道路。比如1934年新修的柳树台到北九水的公路,使游客直接可到北九水。另外还新修了北大路(北九水至大崂观),并与五大路(五里岗至北大观)连接,可使游人作环行游览,免走回头路。修筑的崂山景区梯子石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此期间,投资重修青岛名胜栈桥,又在入海端加建半圆形防坡堤,始成现时景观。还主持建造2000吨级船坞一座,大港内增建八号煤炭专用码头,扩建自来水厂及规模壮观的大礼堂和体育场等,市政建设,业绩颇丰。

  此时,日本鬼子已侵占我东三省,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并对我华北虎视眈眈。先生对小日本愤恨之极,在奉命调离青岛之际,他登崂山巨峰最高处,眺望祖国大好河山,感慨万千,遂留下了一处石刻,上有两个大字“思危”,下有竖排草书:“余掌青市公务五载有馀,披荆斩棘,深惭无忆,值此国家多故,每登此山谷,怀水润爱,镌其以念来兹。中华民国廿六年四月,嵊县邢契莘。”足见先生面对日本侵略野心的忧虑与愤恨,想以此来警示国人,念念不忘国家正值危难之秋,表达了他忧国忧民之爱国情怀。与此前,他在沈阳任职时,不受日本人利诱势逼,毅然南归。其铮铮铁骨、爱憎分明的举动值得后辈缅怀。

  青岛崂山巨峰最高处,邢契莘所题“思危”石刻。

  抗战胜利后,契莘先生先后任交通部塘沽新港工程局局长,水利部珠江水利工程总局局长。随邢去塘沽新港供职的有:坎流人邢承运、邢承品(任办事员),医生邢廉青(女)、书记员邢曼云(女)、电厂技术员应再宁及嵊县籍的职员、技工钱义余、吕志良等近二十人。据资料介绍,1937年日寇侵占天津后,因塘沽原有码头难以支持其侵华需要,为此设立新港临时建设事务局,于1940年10月开工建设塘沽新港。但随着日方战事不断失败,建港计划几次缩减。1945年日本投降后,工程停顿将近一年,几近废墟。国民政府接管后,于1946年改组成立塘沽新港工程局,契莘先生任局长,即察看现场、制订规划,组织实施。主持整修码头,筑防波堤,建仓库和电厂,修建3000吨级船坞,并首成船闸,可供停船装卸,业绩显著。为此1946年他受到行政院嘉奖及1948年获五等景星勋章。1947年他还撰编了一篇报告《塘沽新港工程之过去与现在》,全文近三万字,图文并茂,十分珍贵,对塘沽新港的研究与建设极具参考价值。据说已收入《图说滨海》一书。先生任广州港工程局局长期间,以数月之辛劳,重开珠江水系一封闭已百年之航道。

  五、惠泽桑梓

  饮水不忘掘井人。契莘先生深谙“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之意。他慷慨解囊,回馈社会,资助家乡办学,培育青少年。

  1947年编纂的坎流《邢氏叙论堂》宗谱,第三十五卷“公营事业”栏学校篇中载有,坎流小学于光绪三十一(1905)年由契陶发起……,翌年丙午正月开办。办学经费由叙廿四众出之,经常费由各房认派……。族霆如[4]亦先后捐资五百金及图书费一百元,并捐赠《万有文库》及《小学生文库》归校图书馆。契莘赠“儿童文库”和教育参考书多种,并赠以风琴一具和首赠奖学金一百元。太平乡“锦水完全小学”开办的基建与办学过程中,以本派契莘、霆如两人捐资为最多。坎流完全小学与剡山小学同期开办。上世纪,坎流小学和锦水小学办学硕果累累,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曾一度与剡山小学同负盛名,这是与当地许多有识之士重视教育,支持办学的义举是分不开的。

  先生之思想品行及奉献精神深深影响和鼓励青年人,其大侄子传新[5](契陶之长子)等人大学毕业后,随他去东北、青岛等地工作,在先生的言传身教之下,他们钻研业务,踏实肯干,关心百姓,疾恶如仇,进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传新及同宗的传校、传洙与应怀源等也向母校坎流小学合捐了奖学金一百元,彰显了拳拳赤子之心。

  先生对亲友乡邻中贫寒困顿者,尤愿伸出援助之手;对有益于培育青年之事不遗余力,此等善举不胜枚举。他在哈尔滨任职期间,当得悉一商船学校招收公费生,他认为这是为家乡培育人才的好机会,遂立即将此信息通报给嵊县中学校长,建议遴选若干名优秀生北上应试。当这五名应试者抵达哈尔滨后,先生就承担了他们的交通、膳宿及报考等相关费用。并委派在他身边工作的大侄儿传新利用考前的短暂时间,对他们进行了若干课程的辅导。正是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先生对有困难的乡亲,也同样伸出友谊之手,热情帮助。同村族人兆进,幼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靠其大哥做卖豆腐维持生计。1945年兆进初中毕业,学习成绩优异,但因经济困难,面临失学危机,先生遂资助他完成高中学业。正因为有此基础,才有兆进后来的发展——解放后在江西昌河从事飞机研制,数获部级嘉奖。先生助人为乐的美事,数不胜数,令人敬佩。

  同样,他对培养他的兄嫂十分尊敬、顺从,感情深厚。他在哈尔滨、青岛等地工作期间,每每将哥嫂接去小住一段时间,聊表感恩之意。他关怀照顾侄辈、侄孙,宛如关怀自己的子孙辈一样。如资助侄儿传东(契陶之次子)自费留学美国普渡大学,学成回国工作。关爱妻侄刘祖模,自十多岁起就一直将他带在身边,供他生活与读书,直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尤其是,由于其大侄儿传新在家乡自办“坎流战时初高中补习学校”期间,于1939年夏,护送学生赴县城考试时,为抢救落水学生而溺水身亡之后,先生对几个侄孙倍加关心。1948年夏,其小侄孙常青从嵊县私立阳山中学初中毕业,去上海报考高中。而此时,在交通大学就读的其兄幼青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而遭国民党当局通缉,幼青奉地下党组织之命,撤往苏北解放区。当常青孤立无援时,正值在上海工作的先生正拟前去广州港务工程局履新,遂带常青去广州读书,后又带去香港继续求学。1950年初,新中国成立不久,先生联系香港进步组织,送常青回大陆继续就学。后常青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执教于北京石油学院和就业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成为副译审,为国家建设效力。

  先生品行之养成亦仰其母亲之谆谆教诲及兄长契陶慷慨解囊兴办阳山学校、坎流小学等善举之影响,并对母亲十分敬重、孝顺。1935年9月23日,邢母周氏病故。先生在青岛工务局供职,闻电星夜驰归奔丧。随即,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之题字:“邢母周太夫人千古‘母仪足式’”,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和邢的挚友蔡元培(中央研究院院长)均为邢母周太夫人作了像赞,并派人送到坎流参加吊唁。

  1949年广州解放前夕,邢携秘书入住香港九龙,曾嘱咐秘书抓紧整理他亲自主持掌管过的有关港口建设、港务等方面资料,以备日后回大陆贡献给人民政府。后因续弦夫人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坚持去台湾,他最后依从了她,一起去了台湾。1950年赴台后,曾任交通部设计委员会委员和台湾省渔业增产委员会委员。在台期间,时刻惦记故乡,欲返大陆与亲友乡邻团聚,但因故未能如愿。后信奉基督,以束身心。1957年7月10日在台北病逝。逝世前留有遗嘱,要求将其骨灰送回家乡安葬。后几经努力,1989年10月,先生骨灰运回故里坎流,安葬在青山绿水之间,其遗愿终于实现。

  (本文作者: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嵊州市长乐中学党支部书记。)

  注释:

  [1]邢契陶(1872——1949):名鞠町,坎流人,清宣统二年(1910)贡生,曾任嵊县议会议员,太平镇镇长。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其家曾为中共绍属特委机关驻地,系兴教办学,关心公益,颇有名望的绅士。

  [2]唐国安(1858—1913):中国幼童留美归国的学人,清华大学创始人,清华学校校长。

  [3]邢墨卿夫妇:邢墨卿(1906—1939)沃其村人,1926年在上海北新书局任见习编辑,其妻袁志强为未央书店职工,夫妇同时参加工人运动。北伐战争胜利后,邢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回嵊后,任国民党县党部宣传部长。1935年应邢契莘之邀去青岛工务局,继去滇西中央飞机制造厂工作,1939年病故于垒允。袁志强(1906—1986),女,原名秀卿,杭州女子中学毕业。邢墨卿之妻,夫亡后,携子回嵊县沃基,任锦水小学教师。1945年夫弟司卿鼓励其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秘密设置电台,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曾任沃基村党支部书记。1948年遭通缉,上会稽山参加游击队。解放后,在中共嵊县县委秘书室工作。1956年任县政协常委。

  [4]邢霆如(1892—1942):又名震南,坎流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北伐名将,历任旅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摄军长事)等职,1936年晋升陆军中将衔。抗战期间,任台州专员,支持国共联合抗日,是一位情系家乡,支持办学的爱国将领。

  [5]邢传新(1897—1939):字勖民,坎流人,嵊县著名教育人士。性豪爽、善口技,人称“叫狗先生”,毕业于北京高等工业学校。1920—1937年曾在哈尔滨、青岛工作,曾任青岛市自来水厂技师兼白沙河水源地主任,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初返乡倾囊办学,招收了80多位失学青年就读初高中,业绩突出。1939年夏,大雨滂沱,河水猛涨,护送学生乘竹筏赴县城考试时,为抢救落水学生而溺水身亡。

  主要参考资料:

  1、剡西邢氏宗谱《叙伦堂》1947年续修之第三十五卷“公营事业”学校篇。

  2、嵊县政协编印的《嵊县文史资料》第四辑马亦年文。

  3、绍兴乡贤史迹存录中关于邢契莘的文史资料及邢的著作。

  4、台湾歌手王力宏文《自己也十分自豪这个“家底”》。

  (注:邢契莘之幼子传芦系王力宏的三姨公。)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