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推进共享发展,创造美好生活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健全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力争实现“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文有所享、老有所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持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扩面提质和城乡统筹,加强社保制度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职能衔接,积极构筑以人为本、适度普惠的社保网络。
建立健全城乡大社保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健全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快推进各类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至2020年,养老保险总参保率达85%以上。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各类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继续提升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比例、统筹层次。加强人力社保信息化建设,建成一体化经办平台,推行社保服务网上办理。拓展社保卡医保缴费、养老金发放等功能。健全社保基金“阳光监管”制度,完善收支两条线,实施社保基金预决算制度,确保基金安全有序运行。
强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9643”的养老服务总体格局[1]。全面确立以护理型为重点、助养型为辅助、居养型为补充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完成阳光山庄二期(市级敬老院)和甘霖镇等5个乡镇敬老院建设,加快其他乡镇养老机构建设,推进嵊州市综合养老养生项目建设。至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50张,其中机构床位数不少于40张。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和高龄津贴制度,建立养老服务评估体系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专业养老护理服务队伍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
完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扩面提标。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稳定投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强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加强货币化安置力度,扩大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赁补贴覆盖面。加快城乡危旧房改造步伐。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健全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不断完善综合救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与保障的自然增长机制,有效提高救助水平。进一步加强减灾救灾工作,完善三级救灾应急预案,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和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避灾安置场所覆盖率。建成市救助管理站。不断强化儿童福利保障措施,推进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加强公益慈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高慈善社会参与度和慈善组织化程度,重视发挥红十字会人道救助作用。规范生态墓地建设,大力推行绿色殡葬,进一步完善基本殡葬服务保障体系。
(二)健全创业就业服务体系
整合公共就业资源,建设新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人力资源交流网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就业一柜通办理和一条龙服务。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指导,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多渠道就业。推动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城乡失业情况动态监测,增加公益性岗位,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建立仲裁机构与法院定期沟通协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运行办法。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行业平均工资信息发布制度、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推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确保五年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
(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围绕创建省级教育现代化县(市)目标,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均衡化和现代化水平。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健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学前教育新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化。建设城南新区、开发区等5所幼儿园,加快建设中心村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及中心村幼儿园。至2020年,等级幼儿园覆盖率和在编幼儿教师比例分别达到95%和40%以上。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建设城西、开发区、城南新区、鹿山4所中小学,完成嵊州中学初中部等19所中小学改扩建工程。至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95%,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保持100%。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集团化和镇域一体化等办学模式,加大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力度,探索教师“县管校聘”机制。
多样化发展高中教育。构建良性竞争、协调发展的普高教育办学格局,创建浙江省特色示范学校,建成嵊州市高级中学。建立适应新高考方案、新质量评价制度的各项机制,初中升高中比率保持在98%以上。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学徒制。推进技师学院建设,完成6所普职高办学条件改善项目。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校园数字化建设。加大名校长引进力度,完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完善教师校长交流工作机制,加大优秀教师招聘力度,强化骨干教师培养和名优教师孵化,健全岗位聘任和绩效工资制度。推进中小学小班化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教育授课比例超过50%。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办好社区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完善越剧、人口、围棋、艺术和体育五大网络学校组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全力打造健康嵊州
围绕创建省级卫生强市目标,加强城乡一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全力打造健康嵊州。
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与浙大一院合作,组建运行新人民医院,争创全国一流县级医院。完成中医院搬迁改造,异地新建市妇幼保健院和崇仁镇、黄泽镇中心卫生院,建成民营嵊州老年病(或综合性)医院和骨科医院。建设技术共享中心和基层区域医疗中心,推进一体化管理。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机构布局,强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支持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建立技术支援与协作关系,引导人员合理流动。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医疗风险防范工作。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范围。做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病的防控防治工作,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构建市、乡、镇一体化的医疗急救体系。扎实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中央关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化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双向协作机制,完善流动人口积分制,把流动人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体育事业建设。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6平方米以上。所有乡镇(街道)均达到省级体育强镇(乡)、先进街道标准。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创建足球特色学校。全面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2%以上。建设竞技体育项目训练点15个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