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章塔下,汇聚全市文化产业之精华的创业园地——嵊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将在众人翘首期盼中盛世启幕。从散落于民间,到汇聚于艺术村,再升级到文创园,嵊州的民间工艺活力四射,产业发展的平台更加宽广,资源集聚的效应更加显著……这一切,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不畏浮世、潜心创作的艺术大师的创新奋进,将传统工艺、传统民俗与创新精神、现代时尚相结合,让散落于乡野的民间工艺熠熠生辉。今起本网特推出“嵊州文创”人物专栏,用不一样的视角,呈现艺术大师们的别样人生。 |
人物简历
郑剑夫,1955年出生,中国古沉木雕创始人,首届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既是全国根艺界的领军人物,又是浙江树根雕的拓荒者,更与2000多名嵊州根雕从业人员一起,擎起了嵊州特色的浙派根雕大旗,打响了“中国根雕看浙江,浙江根雕看嵊州”的品牌效应。
初秋,加细雨。显出了地道的江南意味。
午后的艺术村,有些寂寥。
郑剑夫根雕馆内,静谧,幽香。开水冲在茶杯里,甚至听得见茶叶在水中舒展的声音。
这样的时光,对郑剑夫来说,显得有点奢侈。没有迎来送往的客人,没有慕名而来的学生,有的,只是一室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陪着他,还有千年古沉木散发出的幽幽暗香。让他恍惚间看见过去的自己,也不由得打量未来的构思。
郑剑夫艺术馆
刻刀里的岁月人生
很多时候,选择,不过是与人与事的一种缘分。
与大多数那个时代的农村孩子一样,十几岁时,郑剑夫就在家务农。闲暇的时光无从打发,不知从哪里翻出来一把小刀,田间地头,就开始在锄头柄、枯树枝上随意刻画,或一朵菊花,或一只公鸡,或一个人物。不过是少年用以消磨茫然岁月的无心之作,竟也刻得栩栩如生。一位走村串户的木匠偶然路过,看了他一眼,问,愿不愿意跟我走?
少年想了一想,出去走走,总好过眼前这日复一日的面朝黄土。说,愿意。
一句愿意,却是一个终生选择的开始,就此踏上了另一条道路,另一番人生。木匠以为收了一个小学徒,可以交付一些打下手的活,自不会料到几十年后,小小学徒会成为一门木雕体系的开创者。
跟着木匠师傅走过一村又一村,穿过一县又一县,最多的活是给人做雕花眠床,百姓人家的家底与气派,全在那一张张精致大床的精美雕花上,如何马虎?干的活多了,手上的雕刻功夫自然大有长进。
1979年,嵊县工艺美术厂招工,郑剑夫辞别木匠师傅,考入工厂,也是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有才艺的根雕师傅,成为一名正式的根雕工人。但一年后,不愿囿于小小车间的他就从厂里辞职,辗转浙江东阳、福建等地的木雕厂,凭着一把小小的刻刀,每到一地,都成为当地手艺最好、工资最高的师傅。后来,他又开始单打独斗,到上海、杭州等地摆摊,售卖自己创作的根雕作品,在解决生计的同时,根艺水平日臻成熟。此后几十年,他把全部精力投入艺术创作,心无旁骛,自成一派,终成国家级大师。
问郑剑夫,最中意的是哪一件作品。他说,回答不上来,因为件件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所以件件满意。但是,一件作品创作之后,就像与一段经历作了了结。所有的激情和期许,都会倾注于下一件作品。激情,是艺术创作永远不能缺少的动力。
郑剑夫最擅长的是人物雕刻,创作根雕《一百零八将》,他先后用了6年时间,天天泡在根山树海中,寻找合适的材料,单以黑旋风李逵的材料为例,他就选过数十次,最后才选定黑色的古沉木。这组根雕,采用了柚木、黄花梨、榆树等20多种根材,除本地之外,他还千里奔波,到广西、越南等地选材,个中曲折艰难,自不必与人说。
郑剑夫的根雕,遵循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但并不死守传统木雕过分重细节雕刻的手法,而是因材而宜,不拘一格。他非常推崇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主张以人的朴素之心与根的朴素之形“悠然心会”。他以高超的根雕技艺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在全国各地参展,共获奖60余次。中国根艺美术第一人马驷骥来嵊州参观郑剑夫的根雕作品后,连声称赞“有这么好的根雕作品,真是不得了!”临走时,欣然提笔写下“潜心雕龙”四个大字作为对他的综合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