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嵊州竹编辉煌时代
但最精致的竹编工艺,如果没有订单,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双龙戏珠》
1978年,袁亚琴再次被委以重任,从编织工转身为销售人员,专攻订单。她跑北京饭店、长城饭店,凡是有商机的饭店都跑。
1979年10月,袁亚琴订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大单,也是竹编厂建厂以来最大的单子。那次南京在搞旅游产品展览会,接到通知后,袁亚琴就扛着一只纸箱,带着20件竹编产品直奔南京。20件产品摆在展厅里,第一天就吸引了七八位客人。客人都讲上海话,对竹编作品很感兴趣的样子,后来,他们又去别的摊位观看。
没有订单,袁亚琴很急。当天吃过夜饭后,她就抱着纸箱直奔南京饭店,南京饭店离她住的酒店有好几站路,她就一边走一边问,从6点开始,一直走到10点10分才到了南京饭店。10月的南京还很炎热,当汗流浃背的袁亚琴抱着纸箱敲开上海客人的房间时,房间里聚在一起的七八位客人都呆住了。
袁亚琴就以这种方式打动了顾客,订了单子。这些客人都是上海锦江饭店、上海和平饭店、衡山饭店的负责人,七八位饭店负责人,每人都订了六七千元单子,袁亚琴一下子订了5万多元的订单。
上世纪70年代末,猪肉价格为每斤7角多,5万多元意味着什么?袁亚琴想想都会在梦中发笑的一笔订单。此后,袁亚琴就一直跑上海,她和这些上海客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不仅订袁亚琴的单子,还不断地给她介绍新客户。在他们眼里,袁亚琴就是嵊县工艺美术竹编厂的金名片、代言人。
每年的旅游展览会,袁亚琴都一次不落地参加,北上南下,一则是会会一些老朋友,二则是结识一些新朋友。而在这“会会”与“结识”的过程中,单子像雪片一样飞来。最多的一年,光内销单子,袁亚琴就订到了180万元。
1980年代,袁亚琴又开始搞外销,内外销兼营。外销参加春交会、秋交会,内销参加旅游展览会、博览会,一年365天,有一半日子,她的身影奔波在销售路上。最多一年,有215天在外面跑销售。
1985至1989年,是嵊县工艺美术竹编厂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厂里有400多名职工,全县每个村子都设有初加工单位。与此同时嵊州竹编已畅销到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东方珍宝”“世上精品”的赞扬。其中竹编“白尾海雕”受到邓小平同志和美国总统卡特的赞扬;竹编“奔马”得到了江泽民同志的赞扬。
那些年,竹编厂职工连走路的脚步都特别铿锵。
转眼间,袁亚琴已到了退休年龄。走出竹编厂大门时,这位“老竹编”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她最青春年华的时光都留在了竹编厂,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与她息息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