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4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本网从今日起推出“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事”专题报道,通过回望嵊州改革开放40年来40件让人印象深刻的大事,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图景。敬请关注。 |
1978年12月18日-22日在北京举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
剡溪涌潮,鹿山吐翠。远在三千里外的浙江省嵊县,也到处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上世纪80年代初的老城区(资料图)
1979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嵊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动员全县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思想,鼓动干劲,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当时的县委书记魏夏久在会上提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搞好、搞活农业经济,加快发展轻工业,搞活商业,扩大外贸出口,摸索改革经济体制的办法,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那时,农民都是参加集体劳动。一个青壮男劳动力,辛苦农业劳动一整天,得到的报酬只有6角。绿溪水竹大队人均年收入只有60多元,每年还要缺2个月的粮食。”时任绿溪公社农技员的刘育剡兼任着公社水竹大队的生产队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
他说,水竹大队是绿溪公社所在地,位于长乐江上游绿溪江边。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村里还是只依赖农业生产,村民过着缺衣少食、贫苦落后的生活。当时大家都在想,什么时候天天都能吃上一顿饱饭,该有多好?改革开放的消息传来后,村民们喜出望外。刘育剡说:“我深刻地感受到,农业和农村的春天来了,农民有希望了。”
1999年,建成区约为9.08平方公里(红圈处)[卫星图由嵊州市建设局(测绘和地理信息局)提供]
在嵊县锻压机床厂工作的贝仲林正利用工余时间,与工友们一起练习越剧曲目。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不少越剧团的老艺人下放到锻压机床厂工作。进入1979年,大家留恋曾经的越剧,抽空聚在一起,拉起二胡,练起了唱功。随着一次次的练习,参与的人员越来越多,练习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唱的越剧也越来越好听。后来,演出人员到锻机床厂食堂的台上进行演出,吸引了厂里的职工和附近闻讯而来的居民。贝仲林说:“当时我才24岁,也在那里拉二胡。通过演越剧,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大家抓生产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我们厂里有3名同志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嵊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他们回来传达大会精神后,我们当时就觉得,原先一直强调的抓革命促生产要转向抓生产为主了。”贝仲林说。到了第四季度,为了加快生产,确保完成当年生产任务,嵊县锻压机床厂从实际出发,根据“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原则,试行多贡献奖励制度,规定每多贡献一小时,奖励0.2元。这样一来,大家都非常积极,加班加点进行生产。到了年底,不少工人拿到了几十元的多贡献奖励,多买了点年货,过了一个快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