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嵊州专题 | 外媒看嵊 | 嵊州网视 | 国际国内 | 政务频道 | 
综合新闻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国际国内 -- 嵊州专题 -- 嵊州网视
  
   嵊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今日嵊州 >> 社会文化
教育时评: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应该常态化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周末 2019年08月26日09:08:00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内容有新加也有强调的。其中第二部分“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单独的内容,并且对如何加强劳动教育作了部署。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曾经把劳动也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校园内每周有劳动课,在校外有劳动基地,还有农忙假等。可是渐渐地,我们把“三好学生”即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育人的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包括今天还有学校也如此行事,而忽视了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后来我们提得比较多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于“劳”则若有若无被淡化。在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再一次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综观现实,一提到学生劳动,可能很多人会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过时”了,认为它与文化课教学相对立,或者说会影响学习。其实,劳动永远不会过时,劳动创造一切,只是劳动的形式、内容等随着时代的进步有所改变。而且,在校园内,虽然提倡“光盘行动”,但是在学校食堂里浪费粮食的现象依然触目惊心;家里不尊重父母劳动、不懂得劳动艰辛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大有人在。凡此种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体验,后患无穷。为此,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首先要有顶层设计。就是说,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并驾齐驱,统一纳入课程,“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这有具体可操作的细则要求;要有必要的物质准备,如与当地政府或者周边社区协商提供场所、机会等,这是前提。因为现在的课程中没有专门的劳动课,多少年前校外的劳动基地早已成了历史。所以,如果没有顶层设计,包括评价制度的改革,突然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就会无所适从,或者阳奉阴违走过场。

  其次要形式多样性。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不仅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一定要锄禾日当午,而是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地区的条件与环境进行,做到校内、校外、家庭相结合。如家长要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以量化考核;学校要坚持学生值日制度而不是外包,组织学生定时参加校园劳动和在校外的实践基地劳动,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等。当然,这些需要社会的支持,形成一种教育合力。

  最后要增强目的性。劳动教育是为了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需要正面引导。现实中,我们不少老师、家长往往以贬低体力劳动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如“如果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像某某某一样打工”;有的教师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如违反纪律就罚扫地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良好劳动观的形成,相反会让学生轻视甚至厌恶劳动。

  总之,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不是说要学生和工人农民一样上山下乡,同甘共苦。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家务、校内事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增强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和感恩,让孩子懂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里的奋斗当然包含劳动,进而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

编辑:何东铭
嵊州发布微信公众账号
嵊州新闻网
《爱嵊州》APP
《今日嵊州》数字报
  延伸阅读
教育时评:准大学生越剧培训值得推广
教育时评:家务,培养孩子责任心的“第一粒”纽扣
教育时评:立规矩,该出手时要出手
教育时评:打造诗韵校园 助推文化自信
网上看《今日嵊州》
数字报纸首页缩略图
专题推荐
· [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专题】百年潮涌·之江楷模
· 推动共同富裕 浙江先行示范
· 【专题】沿着高速看浙江
· 【专题】剡溪之声
· 【专题】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 胸怀千秋伟业 恰是百年风华
· 【专题】国家安全教育日
嵊州网视
国内要闻
26个科技合作项目科博会上签约
超高清!看八一飞行表演队“空中芭蕾”
全国总工会:最大限度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组织到工会中
八部门发文推进医院安全秩序管理工作:20张病床1名保安
国际要闻
德国大选初步结果出炉 各方反应不一
意外撞鹰 俄罗斯客机紧急制动
西班牙拉帕尔马岛火山短暂平息后再次喷发
缅甸克伦邦妙瓦底地区遭遇洪灾 上千栋民房被淹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