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嵊州专题 | 嵊州论坛 | 外媒看嵊 | 嵊州网视 | 国际国内 | 政务频道 | 文化频道 | 生活频道 |健康在线 | 
综合新闻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国际国内 -- 嵊州专题 -- 嵊州网视
[论坛注册]  [登录]  
   嵊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今日嵊州 >> 外媒看嵊
记原《人民前线》社长、民国名医裘吉生之子丁星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王宏超 2019年09月11日11:45:58 

“我本裘氏”,跨越世纪的传奇

丁星(后排左二)与家人。

  说起越医,裘吉生是个绕不开的名字。他自学成材为良医,一生致力于中医的推广普及;同时投身革命、热衷实业……孙中山曾偕胡汉民到绍兴,胡患赤痢,延请裘吉生治疗,一剂而愈,孙中山题“救民疾苦”四字相赠。

  裘吉生祖籍嵊州市崇仁镇,出生于绍兴城,随后定居、终老在杭州。

  近日,家住南京、现年88岁的丁星老人撰写的自传体小说《我本裘氏》付印。丁星,原名裘诗嘉,系裘吉生之子,知名报人、军史研究者。《我本裘氏》以自传体形式记录了家族往事和丁星的人生经历。

  《我本裘氏》

  《我本裘氏》与绍兴

  《我本裘氏》共分15个章节,从讲述家族、家庭的往事,到人生经历的娓娓道来,行文中透出一个报人、学人的历练。自传的谋篇、炼字都下了功夫。全书以“从嵊县崇仁镇出逃的一位年轻寡妇,用箩筐把我的曾祖父挑到了绍兴,也把义门裘氏的传说带出了大山”一章开端,一直写到丁星的生活现状,跨越百余年,带有历史厚重感。

  人民日报退休老编辑王春南在《温州读书报》上评价道:“丁星博学广识,诗歌、小说、散文、杂文、通讯、评论兼擅,是穿着军装的才士。他的自传,文风别具一格,既有文学的生动,又有史学的严谨,言近旨远,文简义深,读了良久有回味。”

  “书虽然是自印的,没有对外出版,但非常受欢迎。”丁星之子丁紫金告诉记者,《我本裘氏》新鲜出炉后,他马上要来一本细细品读,两天就读完了。“近年来父亲写了好几本书,其他我看得不多,独独这本非常感兴趣。父亲后来研究军史,书里也有很多涉及军史、新闻史方面的内容,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很多人对此感兴趣,向我们要书的人也很多。”

  其中第四章,作者写到,1937年8月下旬,裘吉生带领全家离开杭州,迁往郊区回龙庙。10月又迁诸暨县兰田金家村,住在大哥的朋友金在治家。不久,绍兴县孙端镇镇长孙庆麟托人带信来,邀请父亲到孙端镇去住。1938年2月开始,丁星与父母、弟弟在孙端镇住了两年半时间。

  丁星在孙端镇的肇基小学就学。“我们这些小学生,课余喜欢收集香烟里的画片。里面有《三国演义》的文臣武将,有《水浒传》的英雄好汉……”丁星认为自己的童年生活虽然清苦,但比较安定,还算得上是快乐的童年。

  丁星还清楚记得当时孙端镇的面貌,“孙端镇有一条河,河两岸都有制作石椁的工场,地上积存了许多碎石片……孙庆麟安排我们家住在上亭公园的一排平房里。公园并不大,但是挺精致,有树木,有花草,还有一个荷池……园中还有一座石塔,塔中停放着孙德卿夫妇的石椁”。但等到丁星1985年重返孙端镇时,公园已成堆放砖瓦的广场,孙德卿夫妇的石椁还在,他不禁感叹沧海桑田的巨变。

  从“新闻”到“旧闻”

  丁星是知名的报人、军史研究者。如果说幼年饱尝战火离乱的经历,让他对新四军的敌后抗战满怀敬意,那么少年时期的经历,铺陈了他热爱文字、投身新闻和军史研究的人生底色。

  丁星少年时期在浙江省建德市航头村一家名叫“回春堂”的小药铺当帮工。“回春堂老板年轻时在北京上过大学,而且似乎是文学爱好者。他从北京带回来很多文学书籍,杂乱地堆放在中药店阁楼的地板上,到了晚上,老板和店员回家了,留我一人看店。山间夜长,四野寂静,一盏棕油灯下,我每天读书直至深夜……”丁星读了很多古典小说,也读鲁迅、胡适、茅盾、叶圣陶、冰心等人的作品,也试着开始写作。他的第一篇作品就是在包中药的纸上写成的。15岁时,他已在上海、杭州、广州等地报刊上发表多篇小说、散文、杂文,崭露头角。

  随着抗战结束,丁星满怀希望回到杭州,迎接他的却是这样的画面——国民党军政官员忙于接收敌伪财产,你争我夺;卖国汉奸摇身一变成为“曲线救国”的“英雄”,得了新官职……而老百姓仍是饥寒交迫。当时物价飞涨、粮食奇缺、治安混乱。紧接着内战爆发,17岁的丁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到淮南解放区、苏北解放区工作。投奔解放区途中,被要求化名丁阿星,又改成丁星,从此这个名字就用了一辈子。

  20岁那年,丁星就已担任苏南军区《战士报》代总编辑。此后,他长期在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任职,从助理编辑做到社长。1982年的全军报纸工作会议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特地刊印了《人民前线》的经验发至各报社社长手中。晚上会议结束回到宾馆,他的房间总是最热闹的,许多报社社长慕名前来取经。1984年,丁星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此后,他先后主编了《新四军》《新四军战史》《新四军征战日志》《第三野战军战史》《第三野战军征战日志》《新四军辞典》等书籍。

  “当年办报纸,只道是‘不朽的文学,速朽的新闻’,但研究军史才知道,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昨天的报道如果不那么真实,留给后人就麻烦了。“丁星说。当年新四军的《抗敌报》报道新四军的首次战斗(巢湖蒋家河口)时说歼敌60余人,这就让后人很为难,因为不可能有60余人,日军的一个巢县守备队一共才20余人。所以在编写文献时不得不加一个注:关于这次战斗的歼敌人数还有20余人、10余人等不同说法。

  不光是新闻报道,连报纸中的广告都很有历史意义。当年新四军军部首先在哪里成立一事迟迟得不到实证,最终是在当年武汉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发现了一则广告,才结束了这个纷争很久的问题。40年的新闻工作,使丁星养成了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对绝对真实的追求,这在后来他专攻“旧闻”的生涯里,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编辑:何东铭
微信公众账号
嵊州新闻网
《今日嵊州》数字报
  延伸阅读
>>文化生活
全市教育大会召开
我市首家妇孺国医堂落户市妇幼保健院
吸睛迷人阳光橙 变身夏季流行宠儿
在折腾脸这件事上,少走点弯路
2019成都车展:长城炮系列售12.68万起
姚明:我承担所有责任
“出海”的《哪吒》能“闹海”吗?
《小欢喜》获专家好评:真实引发共情
网上看《今日嵊州》
数字报纸首页缩略图
图片中心
专题推荐
· [专题]五任村书记的党性情怀
· 【专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嵊州小笼包:一笼包子一座城
· 【专题】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抓好"三个年" 围绕"五个聚焦"
· 【专题】聚焦2019·嵊州两会
· 【专题】剡溪潮涌四十载
· 【专题】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第四届中国越剧艺术节
嵊州网视
国内要闻
联播+|如何成为好老师 习近平殷切寄语
国办印发意见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 交通铺就发展大道
浙江勇立潮头的精神密码是什么?
浙江70年发展的重要启示系列(二)
微视频丨老师,我想对您说
国际要闻
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馆附近发生爆炸
俄:希望美不要终止与塔利班谈判进程
以总理说伊朗"自毁秘密核设施" 伊反驳
韩国最快下周将日本移出“白色清单”
日内阁改组入阁人员大致敲定 13人入阁
美国家安全顾问"被炒" 谈破裂是导火索?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