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辈创业时十足的“江湖气”以及“泥腿子”上岸相比,二代民营企业家虽然草根韧性少了,却更多表现出现代知识型色彩。他们有更高文化水平、更广阔视野,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更强,对于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针“强心剂”。今年39岁的董铭就是这样一位“创二代”。
董铭现任浙江威力锻压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这是我市一家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民营冲压机企业。在他的努力之下,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创建并逐步打响了威荣精锻品牌。
万事开头难
2005年,董铭进入父亲创办的浙江威力锻压机械有限公司。刚进入企业那段时间,简直是他的噩梦期。“那时候,我经常晚上失眠,连续两个月晚上两三点才睡着,早上6点多就醒过来了。食欲也不好,头发也白了不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还是记忆犹新。
当时,学业与职业的不对等使刚进公司的董铭无所适从。他学的是工商行政管理,而威力公司是一家技术创新型的企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但他看产品开发图纸却像看天书一样一窍不通;员工都是乡里乡亲,有的还是自己的叔伯辈和兄长辈,自己没有业绩可以服众……
“很多企业的老员工,是看着我们长大的。”董铭说,二十多岁的毛头小子,很容易被企业那些元老当成不懂事的富二代,要怎么磨合好,是自己坐稳这个位置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面对董铭的焦虑,父亲语重心长地鼓励他,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只要坚持不言放弃,成功就会伴随你。铭记着父亲的鼓励,董铭阅读众多成功企业家的案例,虚心向老职工学习,主动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与此同时,他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参加“如何打造领袖型企业家” “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等等论坛,浙江大学、北京大学都留下了董铭深造的足迹,在学习的过程中,他积累了许多体会和感悟,一篇又一篇论文见于杂志报端。
2007年,父亲派董铭去管理一个工厂,厂房面积5000多平方米,员工50多人,生产的都是最近开发的新产品。显然,这是父亲有意让他开疆拓土,建立声名,为将来稳坐大位铺路。
尽管在理论上董铭已学到了很多成功企业家的招数,许多成功也是相似的,但成功的路径却很难复制。对于面对快速变化市场的企业管理者而言,学会思考,无疑比学会决策更加重要。他进入公司时,正是“威力”公司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明白小企业成功靠精明、中等企业成功靠管理的道理。
主动维新实践
2008年的金融危机,很多企业都进行了大裁员,董铭幸运地在其中捞到了“大鱼”,同行业一家知名公司的工程师到董铭这里应聘,非常认可董铭的理念,不仅自己过来了,还带来了原公司的一些技术和销售人员。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新员工的综合素质明显高出不少,也带动了我们的整体进步。”这也让董铭真正理解了《从优秀到卓越》里说的道理:先人后事。“一个伟大的企业,在起飞之前,肯定是解决人的问题,就像一艘远洋轮船出发之前,肯定是解决船员的问题,只有找到了合适的船员,把他们安排到了合适的位置,这艘轮船才能出发,我相信威力这艘船,可以出发了,并且是开足马力全速前进!”董铭这样说道。
此后,董铭清醒了很多,开始有计划地实施自己的维新实践。董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企业带到职业化管理的道路上去,把事、把物落实到具体的人上面,从生产现场管理到成本管理,董铭慢慢地理顺了公司的基础管理。他经常去参加一些管理培训,回来之后,一定会和自己的团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有时候,还给团队推荐图书,读完之后搞一次读书会,大家一起来思想碰撞。“也许短时间内你看不到这些调整所带来的实际变化,但就像发动汽车一样,慢慢地这辆车会加速,越跑越快,我把这个称之为螺旋上升通道,这是我们的内功修炼,基础一定要打牢了,企业发展慢一些也没关系。”董铭感慨道。
正式接班之后,在威力基础上的威荣重工应运而生。“正如1924年老华森将‘计算制表记录公司’改成‘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即现在的IBM);上世纪50年代末盛田昭夫将‘东京通讯工业公司’改成‘索尼公司’;我们也希望通过新公司的成立,将“威荣重工”做成一家伟大的公司。”董铭这样介绍新公司的定位,他主动和台湾企业合作,引入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也大肆招兵买马,招揽了一些技术人才,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先花钱,再赚钱嘛。”董铭笑着说道。
聊起未来,董铭表示,他现在就是想稳扎稳打做精本行业,把企业做好,让威荣成为业内知名品牌,让每一位威荣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