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为何定在11月8日
记者节设在11月8日,有其特殊的纪念意义。因为这一天,是中国记协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之日。1937年11月8日晚,范长江等24人发起,“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在上海山西南路200号南京饭店正式成立。这个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
在抗战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为新闻工作者的“精神家园”,与中华民族一起经历了战争的浴火涅槃,在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身影。“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员以笔代枪,不畏艰险在前线采访,他们还编辑出版报纸,宣传抗日,坚定了广大民众胜利的信心。
一批鼓舞人心的报道出自“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员手中。范长江、方大曾等6位战地记者在“七七”事变爆发后冒着生命危险采写了10篇战地通讯。卢沟桥事变时,陆诒首先进入宛平城,在八年抗战中,他约有四年在战地奔波采访。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历经战火洗礼,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38年底,会员人数已有600多人。1940年11月统计,会员达到1156人。1941年4月28日,国民党当局慑于“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社会影响,下令查封总会。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分会未停止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前,1949年9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将团结凝聚新闻工作者的接力棒,交到了中国记协手中,同时也传下了“爱国、进步、责任、担当”的“青记”精神。
记者节,一个不放假的节日
记者节,与护士节、教师节、医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四个行业性节日之一。也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记者节就已被设立,但并未明确具体日期。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办法》对年节和纪念日放假规定这样表述:“其他各种纪念节日如:二七纪念、五四纪念、七七抗战纪念、八一五抗战胜利纪念、九一八纪念、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等,均不必放假。”
由于没有具体日期,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未过记者节。
直到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再一次明确列入了记者节,但仍未给出确定日期。
这个办法公布后,各地新闻工作者纷纷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询问有关情况,希望确定这一节日的具体日期,并提出了不少建议。中国记协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认为中国记协代表着全国5万名新闻工作者,以其成立日作为记者节日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比较适宜的。中国记协将此意见上报后,中宣部、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选定这一日。记者节日期的确定,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新闻工作者贡献的肯定。
于是从2000年11月8日开始,全国新闻工作者迎来了第一个记者节。从此之后,每年记者节,中央、地方均举行各种纪念、表彰活动,隆重庆祝记者节。
“九一”记者节,用生命和鲜血抗争而来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记者节。不是在11月8日,而是9月1日。这是爱国进步人士用生命和鲜血抗争而来的记者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以“攘外必先安内”为由,颁布《出版法》等法律,强化新闻检査制度,引发了新闻界的普遍不满。1933年1月21日,镇江《江生日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被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下令枪决,罪状为“宣传共产”。而证据仅仅是该报副刊上发表的几篇小说。
刘煜生被枪杀的消息经上海《申报》刊载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全国律师协会、南京首都记者协会、上海日报记者协会纷纷发声抗争。然而,刘煜生案并没有得到公正处理,多名报界成员被逮捕、暗杀,恐怖气氛笼罩着新闻界,国民党政府与新闻界的矛盾彻底激化,报界不满情绪上扬。
为了缓解舆论压力,1933年9月1日,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向内政部、军政部发出“训令”,要求这两个部“通令”各级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对于新闻事业人员,一体切实保护。”
“切实保护”是不可能存在的,但这条通令也切实成为当时广大新闻界人士提出自己要求的凭借。1934年8月,杭州记者公会向全国新闻界发出倡议,公定9月1日为记者节,届时开展庆祝活动。当年,北平、杭州、太原等地新闻界响应这一倡议,举行了庆祝活动。北平新闻界致电国民党中央,要求“实行去年九月一日命令,保障记者安全,维护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