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社会政治学的客观演进。
1.剡县的由来。《剡录》载:“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已建县称剡。”剡建县确切时间,有秦置和汉置两说,笔者倾向于秦置说。故剡置县最早当在公元前222年前后,属会稽郡。《民国嵊县志》(1934年刊印)集嵊邑历代县志之大成,其引康熙志载:“县,古唐虞(即唐尧、虞舜时代)扬州地,夏少康封庶子无余会稽国,号‘于越’,(剡)地在封内。历商周至战国,越亡入楚,秦灭楚。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以故越地置会稽郡,剡为领县,始称焉。【旧志云:县北有星子山,秦皇东游,凿其山之南千丈,以泄王气,曰剡坑,县因以名。】”
另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第二十六,“会稽郡,管县七,会稽、山阴、诸暨、余姚、萧山、上虞、剡。”又:“剡县,望。西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汉旧县,故城在今县理西南一十二里,吴贺齐为令,移理今所。隋末陷于李子通。武德中以县为嵊州,六年废州,县依旧。”唐杜佑《通典·州郡十一》:“会稽(越)六县,会稽、山阴、剡、萧山、馀姚、诸暨。”又:“剡,汉旧县。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嵊州。六年废。有天姥山、剡溪。嵊,时证反。”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六·江南道八·越州:“剡县,(州)西南一百里,旧四十乡,今二十七乡,汉旧县,后汉顺帝以浙江东十三县为会稽郡,剡亦属焉。孔晔记,本在江东,贺齐为剡令,移于所理。隋末陷李子通,唐武德四年平贼,以剡为嵊州,六年废嵊州,依旧为剡县。”
2.新昌的析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六·江南道八·越州:“新昌县,(州)东南二百二十里,一十三乡,唐末钱镠割据钱塘时,以去温州之道路悠远,此地人物稍繁,且无馆驿,乃析剡县一十三乡置新昌县。”宋《嘉泰会稽志》序及卷一:“梁开平中,析剡县立新昌县。”另据史志典籍,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钱镠析剡东13乡(含天台县部分乡)置新昌县,县名来自其中一乡名(新昌乡),寄寓新设县“兴隆、昌盛”之义。治设原剡县石牛镇(今新昌白云山庄一带),余下27乡仍称剡县。故新昌置县的方位是明确的,即剡(县)东;治域亦然,即一十三乡,占剡县四十乡的三分之一弱。而余下的二十七乡,占三分之二强,仍称剡县,直至宋宣和三年(1121)改称嵊县。从地域面积看,析置的新昌县为1212.8平方千米,呈“八山半水分半田”地貌特征;剡县为1784.43平方千米,呈“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貌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1月,撤新昌县并入嵊县。1961年12月复置新昌县,两地又曾同属于嵊县近4年,这也是抹煞不了的史实。
3.始宁的存废。始宁县置于汉顺帝永建四年(129),析上虞县南乡立,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589)废,历时460年,迄今1890年。废后与上虞县并入会稽县,后上虞县复立,又归上虞县。至唐初,其界域分属剡、上虞和会稽。一千多年以来,尽管三县县界小有变动和调整,但始宁县归属三县的情况则成事实。始宁县与剡县大致以今嵊州市四都江、嵊溪、剡溪为界。嶀山时属始宁县,与之隔剡溪相对的嵊山,则属剡县。孔灵符《会稽记》云:“始宁县西南有嶀山(海拔749米),剡县有嵊山。”郦道元《水经注》云:“嶀山与嵊山接,二山虽曰异县,而峰岭相连。”故谢灵运《山居赋》云:“嶀、嵊与分界。”
始宁县撤销后,其地域归属经历了数次变迁。据《隋书·地理志》载:“平陈,废山阴、永兴、上虞、始宁四县入会稽县。”不久,上虞县复立,始宁归上虞。又据《旧唐书》和《新唐书》:“武德四年置嵊州及剡城县,八年废,嵊州及剡城县来属。”时废郡置州,会稽郡分置越州、嵊州、鄞州约于此时,始宁县为上虞、剡、会稽三县所分。唐时,始宁县西南的嶀山已归剡县,有李绅《龙宫寺碑》为证:“会稽地滨沧海,西控长江,自大禹疏凿了溪,人方宅土。而南岩海迹,高下犹存,则司其水旱,泄为云雨,乃龙神之乡,为福之所。寺曰龙宫,在剡之界灵芝乡嵊亭里。”寺碑已残,今藏浙江省文管处(一说已毁)。李绅曾先后四次游剡,亲省龙宫寺,并于大中二十四年(857)主持募捐复建。龙宫寺在嶀山北麓、嶀浦西一里,今为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原浙江省三界茶厂)所在,厂区尚存龙宫寺古井。龙宫寺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李绅初到时(唐贞元十八年即802年)已颓损,其碑记云:“既资胜因,为龙景福。节宣风雨,以成播育。撞钟必告,三界必闻。唯尔龙室,昭昭不昏。”
碑记所云三界者,剡、上虞、会稽三县也。龙宫寺位于三县交界处,寺钟响彻三县。可见,唐时始宁县古地已为三县所分。三县界域大致如下:从东覆卮山向西,经动石溪、三界镇南、龙宫寺北、嶀山北麓至岭头山,以南地区属剡县;以北则以曹娥江为界,东属上虞县,西属会稽县。
始宁县地为三县所分之后,地理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原始宁墅划归剡县后,其所在的曾山也成为嵊山的一部分,嵊山向北扩至嶀浦,谢灵运十世孙唐代诗僧皎然(谢清昼,720—805,一说730—799)称曾山为“嵊顶谢公山”,“剡东奇峰”即今嵊州市车骑山。随着剡县县界的北移,剡溪的概念也逐渐清晰明确起来,顾野王《舆地志》云:“自上虞七十里至溪口,从溪口溯江上数十里,两岸峻壁,乘高临水,深林茂竹,表里辉映,名为嶀、嵊,碛濑迅湍,以至剡也。”溪口即剡溪口,名曰嶀浦。唐张籍“春云剡溪口,谢家曾住处”,李白“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多指嶀浦。从地形上来看,嶀浦是剡溪水入始宁盆地的出口。
明成化八年(1472),嵊县界又北移,据三界《始宁吴氏宗谱》载《三界即古始宁记》云:“原会稽二十五都,以德政名乡,以泰钦名里,明成化八年改隶嵊县。”德政乡驻三界,此时,嵊县北界延至长桥和蒋镇。1950年代,嵊县东北的芦田、棠溪、唐田等村划给余姚县,双江溪以南的王坛、孙岙划入绍兴县,而绍兴县长桥以北的范洋村一带划入嵊县。
原始宁县政区分属今上虞、嵊州、柯桥、余姚四地的如下:属上虞的有章镇、岭南乡、陈溪乡、下管镇、丁宅乡、汤浦镇、上浦镇南;属柯桥的有王坛镇和小舜江以东村庄;属余姚的有四明山镇西南的芦田、棠溪、唐田等村庄;属嵊州的则为三界镇、下王镇和仙岩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