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一脉剡溪千秋文——剡溪文化溯源兼对当下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文/刘雨昕 2019年12月18日10:17:00 

  四、剡溪文化的认知——在于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未来

  剡溪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地域性。因为独特,所以个性。这是其基本特征,也是一方独特山水和人文滋养下形成的独特文明。二是开放性。因为开放,所以丰富。综观历史和已有考证,剡溪文化最早已可追溯到距今约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存——嵊州甘霖小黄山遗址,以及后来的舜禹、春秋战国及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及元明清,直至今日。随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走向开放昌明,与宁波的奉化、余姚,台州的天台、临海、仙居,金华的磐安、东阳,绍兴的柯桥、诸暨、上虞等地,自然而然成为一条路、一个圈、一大环,最终融入更大的文明——中华文明。三是包容性。因为包容,所以开明。剡溪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与域外文明的交互之中,因交互碰撞而交融衍生、互鉴发展。四是国际性。自东方开埠以来直到当下,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剡溪文化越来越呈现出新格局新气象,融入了更多的国际元素,不断丰富着文化内涵与发展张力。

  综上,剡溪不仅仅是嵊州的剡溪,也不仅仅是新昌的剡溪,剡溪文化亦然。嵊州和新昌,历来就因地形地貌而被称为“嵊新盆地”或者“新嵊盆地”,两者只是彼此观照的视角不同,其地域完全重叠,实质并无二致。而以前行的视角反观两地来时的道路,不管岁月如何流变,朝代兴替、政权更迭与地理山川、人文渊薮总是如影随形,伴生发展。新时代以来,剡溪文化引领下的嵊州和新昌更是一个文化(命运)共同体,本就难分彼此,谈何割裂发展。

  当前,有一种文化传承发展的不良现象,那就是总有智库自以为占领了某个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制高点,其实早已自缚于文化道义和良知的耻辱柱,就像千年以前朱温篡唐肇始后唐之乱,就像民间智慧中常常上演的狸猫换太子这样的戏码。如果任何一方,仅凭几个所谓的历史学者作组团式的振振有词与权威发布,就能篡改早有定论的史实,多半就有沽名钓誉的嫌疑。辩证法和历史学告诉我们,在传统文化尤其是热门倡导的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有两点皆不可取。其一,割裂本属于同一母体的文化基因和结晶中的一脉,将其全部的传承纳入自己门下的做法,显然是唯心的历史虚无;其二,以割裂自己发展道路的方式来谋求本属于两地的文化结晶的选择性传承与发展,则显然是机械的形而上学。比如当下的文化研究与传承发展过程中,便不宜以局部称全部,以析置为正源。如果逆史实而为,会让人怀疑某种基于无知的狂妄与无德的卑劣。

  诚然,以一种新命名的剡溪文化为引领,在剡溪文化的滋养下,发展天赋异禀、各有特色的嵊州文化和新昌文化,实现包括唐诗文化在内的资源禀赋和人文财富的共建共享与共生共荣,这也许正是两地发展唯一正确的文化归依,而不宜背离剡溪文化务实守信开放包容的优秀基因。

  道义决定思路,思路影响道路。在相同文化基因的传承下,要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文化,须摒弃零和博弈思维,秉持共享共赢理念,坚守共同基因下的文化自信,则可以止争为和、止戈为合、获得多赢。

  地方的决策者、智库和执行层,切忌以一己之视角,自以为是,自行其是,如此,剡溪文化的大树上,必定能开出两朵熠熠生辉的花。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