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非典暴发时期,我在浦口街道工作,那年《绍兴日报》全文登载过我的一篇日记稿《七天七夜的坚守——一个镇党委书记的抗击非典日记》。当时,我投身在抗击非典一线,因此对今天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各界人士,特别能感同身受。我视他们为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的真正英雄,深感敬佩。但我想不到的是,17年后,我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同志们一起,再次投身抗疫一线,这个“一线”不是去与病毒直接斗争,而是与病毒给我们带来的经济影响抗争。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一只巨大的手无情地按下了暂停键,致使整个社会恍如停摆。疫情漫长,漫过了整个春节假期,我们虽然无奈,但也还依赖性地在享受着宅家的“幸福”。此时,作为决策层的党政领导却焦急地在谋划如何重启经济社会的发展,且待疫情可控,立即号令复工复产。而我们人社干部,在这场后战“疫”战中毫不犹豫地整装上阵了。
突击队
我们这支队伍名称叫“企业复工复产用工保障组”,后来又多了一个“助企战‘疫’就业大巴车专班”名称,是在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复工复产专班领导下的一个小分队。我把它称为“突击队”,那是因为队员们要在疫情之中快速出击,在戴着口罩的人群中勇敢地来回穿梭。
嵊州属低风险地区,可谓“避风港”,而我局即刻派出几名干部奔赴云南、安徽、重庆、贵州等地,接洽或者随车组织一批批返工人员。这些外派的干部动身前心里虽有忐忑,但还是毅然前行,因为大家知道——“抗疫就是军令、军令就是责任”。
资料图
2月17日下午,第一趟5辆助企战“疫”就业大巴车星夜兼程奔赴云南省红河州,随行的外派干部下车时告诉我:“车上4天3夜,来回近5000公里,中途没有下车住一宿,没有吃上一顿热饭,脚浮肿得厉害……但全部返工人员安全抵嵊。”我听后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我能体会这种折磨、煎熬,但映衬出的是我们突击队员的斗志和风采,体现出的是我们人社干部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招募令
春节假期远未结束,我们就早早进入了工作状态,不仅因为疫情带来的些许恐慌,更因为我们要与时间赛跑,似乎真有点“临战”状态。
不错,疫情阻击战消耗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必须及时展开一场经济突破战。经济重启,首要的是企业的复工复产,而企业复工,员工是关键。人不在,机器不转,复产是空话。招员工,变成企业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月12日,“嵊州发布”等各大本市媒体相继刊登“急找工作、急招工人,就上‘企业复工招募平台’”,这是我们急中生智的一个招式,专门设计出简洁、便捷、高效的招募平台,向全社会发出员工招募令。《绍兴日报》报道时题目为《用工需求只要扫一扫,嵊州市搭建线上‘招募平台’缓解用工荒》,这个平台分别为企业和应聘者设立两个入口,只要扫一扫各自对应的二维码就可以进入,需和求就在里面频频交接。专一性、精准化、全天候是它的特性,也是绍兴市第一个。后来全省各地纷纷搭建起类似的平台,说明管用,也引起领导的重视,要求各官方媒体,全方位、滚动式宣传。一时间,“招募令”在全市满天飞。
“招募令”的背后,是我们人社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背后在搜集、整理大量的数据信息,牵线搭桥、做好红娘。数据显示,该招募平台,前四天就有460家企业抛出橄榄枝,推出岗位5600多个,浏览量34000多人次,达成初步意向1200多个。
“招募令”所涉的对象毕竟还是模糊,如大海捞针,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感觉,特别是眼下外地员工在当地受管控出不来,路途交通被阻过不来,咋办?市委书记直接指示:先盘活挖掘本地人力资源潜力!嘿,真是个好点子,本地不是有不少闲散的社会劳动力吗?我们立马调取本地近5年退休的职工名单和失业人员名录,即刻向他们推送招聘信息。
等了一天,感觉动向不大,是不是不够精准,不够直接?时不我待,我们便直接拿起电话开始向这批对象盲打,逐一动员他们为企业复产再“出山”,做一回过渡性的员工。我们竭尽全力为他们做好政策保障,比如签订劳务协议,提供商业工伤保险等。
新点子往往伴随大量的新工作,近五年退休的职工有3万多,从中再按企业按人员分类筛选,电话打得我们手酸眼睛痛,不过,我们心中有期望,也没叫累,哪怕几千个中有几百个有意向,几百个中有几个应聘,我们都会感觉收获满满。话说我们嵊州人真实在,电话那头很多说:我安安稳稳拿着退休工资,现在病毒这么厉害,我就不去打工了。哈哈,听听在理。不过,好大一部分已经被企业返聘,正贡献余热呢。还有一部分,我们明显感受与前面的心理一样,但多了一份“冲动”,愿意去我们筛选出来适应他们工种的岗位上重新上岗,初略统计,也有千把人。不容易啊,他们老当益壮,甘愿驰援我们企业一线,与当下医护人员医者仁心,驰援武汉前线不就一个样!真心为他们的“冲动”点赞,这种冲动是对生活的信心、勇气,是“爱嵊州,加油干”的激情,我们也被深深地感动、感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