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嵊州专题 | 嵊州论坛 | 外媒看嵊 | 嵊州网视 | 国际国内 | 政务频道 | 文化频道 | 生活频道 |健康在线 | 
综合新闻 -- 今日嵊州 -- 乡镇网闻 -- 国际国内 -- 嵊州专题 -- 嵊州网视
[论坛注册]  [登录]  
   嵊州新闻网 >> 图片中心 >> 嵊州图闻
嵊州根雕的“他山之玉”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记者 马丽萍 2020年09月08日10:12:30 

  嵊州根雕,以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与独特的艺术个性而备受瞩目,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嵊州根雕以根为身,以意为魂,以美为本。在传统根艺的基础上,凭借艺人自身的雕刻技艺和艺术功底,形成了“七分天成,三分人工”的艺术个性。

  在嵊州, 2000多名根雕从业人员,擎起了富有嵊州特色的浙派根雕大旗,打响了“中国根雕看浙江,浙江根雕看嵊州”的品牌效应,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根雕爱好者到嵊州学艺,其中不乏本身有一定艺术基础或较高知名度的根雕高手,他们到嵊州带艺投师,既是看中嵊州根雕大师的精湛手艺,更是被嵊州根雕的整体创作氛围所吸引;而他山之玉的加入,也使得嵊州根雕更具包容性,更有发展前景。

  苏显红: “学徒”身份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资料图

  在市文创园的一间工作室里,来自河南的高级工艺美术师苏显红正一刀一凿聚精会神地创作着手中的根雕作品。这位根艺大师放下一切,以一个学生和学徒的身份到嵊州学习根雕,已近半年,她说收获之多,远超过当初她所想,留在嵊州,是她作出的最正确的决定。

  苏显红1980年出生于内蒙古,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不凡的艺术天赋。幸运的是,她有一个热爱艺术的奶奶,成为她艺术道路上的第一个老师。苏显红的奶奶是一名当地的美术教师,“奶奶看我喜欢绘画,动手能力又强,就开始教我画画。小学二年级,我看《聊斋志异》时,就自己摸索着画插图。”苏显红回忆说。

苏显红作品《蛟龙出海》

  15岁时,苏显红开始跟着一位老艺人学习根雕。20岁时,她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独立创作木雕及根艺作品,在随后的几年里,她不断外出学艺,下过江南,去过北京,还在沈阳的一家木雕企业里进修,学习大型木雕、金漆木雕、浮雕壁画和屏风的制作工艺及手法。四处奔波的日子自然辛苦,但能与自己喜爱的手艺相伴,并且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让她觉得苦亦值得。

  十年前,苏显红将漂泊的脚步停在了河南焦作,并将此作为定居之地。一呆就是十年。这十年,也成为她创作最为满意和丰富的十年。

  因为她在这里遇到了太行山的崖柏料。

苏显红作品《海螺姑娘》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绵延不断的太行山脉南麓,闻名天下的太行崖柏便大多出自这里。崖柏天生造型奇绝,形态万千,又香味醇厚,是根雕大师眼里绝佳的创作材料。而太行山的崖柏木更是崖柏中的上品。苏显红第一次看到太行崖柏,便被这种珍贵原材料所吸引,她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手中的雕刀,让世人看见太行崖柏的美。

  苏显红说:“太行崖柏拥有天然、独特的造型,很多时候不加修饰,或者仅仅三刀两刻,就可以体现出它的艺术性。”这番见解,恰恰与嵊州根雕“七分天成,三分人工”的艺术个性相吻合,也为她日后与嵊州结缘打下了基础。

  此后,她专注于以太行山崖柏为材进行雕刻创作,利用原材料自身的奇特造型决定雕刻题材,突破传统,巧立匠心,作品频频获奖。她说:“根雕作品创作时,思维一定不要固化,有时要天马行空,给根材一个最精彩的生命。”

苏显红作品《羽化》

  她的一件作品,名为《千千心结》,取意于宋代词人张先的词: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来形容青年男女的一种缠绵情思、心事纠结的状态。苏显红利用崖柏天然奇巧的“心脏”造型,运用编织手法,随形走心,大胆进行艺术创新,使得作品抽象而富有新意。

  近年来,她更注重于从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取材,然后通过根雕将其表现出来。她有一件名为《溪山行旅图》的作品,创作的灵感就来源于北宋画家范宽的画作。“细看这件作品,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画卷上的山峰、飞瀑、溪水和商旅队伍应有尽有,我拿到原料的第一眼,脑海里就浮现出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件作品因材施艺,借用根材的原始形态,巧用刀工就让范宽原作中平面静态的美用立体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如今的苏显红已获评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等职称,并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根雕专委会委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根雕木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别人眼里的她,早已坐拥大师之名,她却坦言艺术无止境,一直在学习的路上。去年12月11日至15日,中国(嵊州)第二届“雕圣杯”根雕现场创作大赛在我市文创园举行,苏显红作为全场唯一的女选手参加比赛,最终以一件根雕作品《舞动的旋律》夺得特等奖。

苏显红作品《千千心结》

  这次大赛,她以风化楠木老料为材,利用老料的天然形态,运用国画中的写意与工笔技法,虚实结合,雕刻出一群在水中畅游的鱼儿与珊瑚共舞的绚美场景,从而表达对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美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其中令人称道的是40多条大小不一、游动的小鱼,每条鱼形状都不一样,形态逼真、格外生动。整件作品充分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加以精雕巧琢,既突出根材的自然之美韵,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没想到的是,这次嵊州之行除给了苏显红一个大奖之外,更给了她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说自己被嵊州深厚的根雕创作氛围所吸引,决定长驻嵊州学习和创作,提升自己的技能。

苏显红作品《碧湖雅姿》

  苏显红说,来到嵊州,才发现嵊州根雕之专业、唯美。尤其是嵊州的艺术创作氛围,更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的。民间传统艺术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多年来她一直在学习、进修,但在传统技艺上,还有许多没有掌握的和有所欠缺的。嵊州根雕大师众多,他们的刀法、构图、造型都值得她学习。而闲暇之余,她也会在文创园走走看看,与根雕、木雕、泥塑、竹编等各门类的大师交流、沟通,互相学习。而她作为一个80后,在创作理念中常常秉持现代时尚和天马行空的想法,也能得到大师们的赞同,大家互相探讨,对喜爱艺术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了。

  “未来的两三年里,我都会留在嵊州,学习根雕,学习其他一些优秀的艺术门类。”苏显红说,她更会将南北方根雕特色进行融合,取长补短,希望能为根雕艺术多做一点事。

  李青圣:从学艺嵊州到根雕生力军

资料图

  浦口街道新建村,李青圣的工作室就设在这里。秋老虎肆虐的午后,工作室里却很安静,只有刻刀划过根木的声音。

  作为在嵊州学习根雕艺术,到成为嵊州根雕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李青圣对嵊州充满了感情。三年前,他更是将全家都迁至嵊州,成为不折不扣的新嵊州人。去年,他又开设了个人根雕工作室,要把嵊州根雕进行到底。

李青圣作品《阿哥阿妹》

  李青圣的老家是贵州省安龙县,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使得本就不宽裕的生活更是过得捉襟见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艺术之花却顽强生长,李家孩子个个都有一手吹拉弹唱的艺术天赋,而李青圣最大的爱好则是绘画,从小学到中学,学校里举办的书法美术大赛,他每次都拿第一。

  初中毕业后,李青圣就踏上打工的路途。但无论在哪里,无论有多辛苦,他都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很多时候,这反而成为他艰苦生活中开出的一朵慰藉之花。

李青圣作品《乐》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青圣来到嵊州,辗转几家工厂,四处打工。2008年,他和妻子在三江城的人才招聘市场看到一则木雕厂的招聘广告,招收几位木雕师傅。他想,自己有美术基础,学木雕应该没问题,而且这是一门手艺,学好了比到处打工要强。他没想到,这家木雕厂的法人代表,正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郑兴国。正是这个误打误撞的机缘巧合,让李青圣之后拜师郑兴国学习根雕,正式拿起了雕刻刀。

  “现在想起来,学艺那时我是真的刻苦。”李青圣这样说。从早上在工作室坐下来开始,他的脑子里就没有别的东西了,一门心思想怎么学习、雕刻作品。晚上,师兄弟们陆陆续续都离开了工作室,而他还沉浸在雕刻中,偶然一抬头,发现窗外的天早已经暗了下来,身边已空无一人……

李青圣作品《海的女儿》

  先天的艺术天赋,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再加上师父的悉心传授,李青圣很快从众师兄弟中脱颖而出,但他明白,一门技艺的练成,绝非几日之功,他离成功还非常遥远,要付出的或许是一生的时间。

  在作品中,李青圣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想法,哪怕这个想法最终被否定,他也觉得高兴。“艺术创作就是要有想法,作品才会有思想性、艺术性。”师父这样鼓励他。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开始,李青圣就先后在一些全国级比赛中获得各类奖项。他在创作过程中,想到了自己遥远的老家贵州,他是苗族人,能不能将苗族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与嵊州根雕相结合,创作出自己别具风格的作品来?他回到老家,收集相关资料,创作出的以苗族女子为题材的多件作品被博物馆收藏。

  这几年,全国各地有不少根雕企业和工作室向李青圣发出邀请,想高薪聘请他过去。但李青圣都一一拒绝了。他说,走过全国很多地方,嵊州的艺术创作氛围是最好的,一个手艺人,身边没有一种好的创作氛围,独善其身,不会有大的发展,要做根雕,就要留在嵊州。陆陆续续,他还介绍了不少老乡、亲戚到嵊州学习根雕等手艺,他自己也带了徒弟,加入传承嵊州根雕的队伍。“艺术需要传承,而根雕艺术首先是刀法的传承。每一刀,都是至关重要的,如同所走的每一步。”他说。

  艺术,在传承中发展

  在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兴国的工作室里,长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根雕艺术爱好者在这里学习根雕创作。为传承发扬嵊州根艺,郑兴国也招收了一批又一批徒弟,不仅传授雕刻技艺,更令他们感受嵊州传统技艺的文化魅力。这些徒弟来自不同地方,一批学成之后,又来一批新的……郑兴国说,作为非遗传承人,不仅要有令人信服的专业水准,更重要的,是能将手上的技艺传承下去。

  嵊州根雕,乃至嵊州文化艺术,正是在一批又一批艺术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如今的成就与繁荣。

王炳初(资料图)

  嵊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艺术方面,更是人才辈出,影响深远。著名画家王炳初,早年毕业于中国美院,回到家乡后潜心画艺并献身教育事业,艺术声名播于内外,桃李春风遍于天下。早年,他在嵊州石璜中学创办工艺美术班,后又增办木雕班、服装班,为嵊州培养了大批美术教师、根雕人才和服装设计师。退休之后,他更是无私授徒,将自己生平所学及积累的经验倾囊而授。他的学生中,既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士,将绘画作为工作之余的艺术滋养,更不乏专业人士甚至圈内佼佼者,新昌县书协副主席俞国儿就师从王炳初,专攻大写意山水、花鸟,学习至今。

  文化传承,如今正是好时代。一方面,各种技术手段让文化传播变得更快速便捷,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重视,公众也越来越感兴趣。当然,除了手工技艺这个根本外,文化精神的传承更为重要。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传统文化的结晶与传承的载体,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才将文化传承至今。而这其中的根本,就是匠人、匠心。

  艺术,就像一棵根须粗大的树,给社会以滋养和荫凉。传承,才使得大树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编辑:何东铭
微信公众账号
嵊州新闻网
《今日嵊州》数字报
  延伸阅读
匠心精神 传承发展——第二届嵊州根雕艺术研讨会访谈录
郑兴国:匠心凝聚嵊州根雕金名片
中国(嵊州)根雕艺术精品博览会开幕
>>文化生活
航天四院为他拍摄专题片…
市人民医院9月份浙一
明星代拍,不该拿着“镜头”当令箭
换一种发型 就是换一种风格
基于吉利BMA 全新小型SUV领克06上市
欧国联:西班牙大胜乌克兰 瑞士逼平德国
《信条》口碑两极 无碍票房飘红
《青春在大地》接力扶贫故事催人泪下
网上看《今日嵊州》
数字报纸首页缩略图
图片中心
专题推荐
· 【专题】村(社区)组织换届
· 【专题】台风“黑格比”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
· [专题]文明创建 "国卫"复评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建设重要窗口 展现嵊州风采
· [专题]深入推进"三个年"活动
·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专题】万众一心 抗击疫情
嵊州网视
国内要闻
总书记的一周(8月31日—9月6日)
同心战“疫”丨第五集:命运与共
“浙”里的小康村们拍了拍你
温岭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浙江7万余名驻企服务员为企业排忧解困
一座“未来之城”正在岱山崛起
国际要闻
前总统离国治病 马里开始交权对话
大陪审团拟审“弗洛伊德式死亡”案
首尔继续收紧防疫措施 宣布就餐新禁令
乌克兰东部发生交火 政府军士兵1死1伤
协助戈恩逃亡?美国父子或被引渡到日本
斯里兰卡:起火油轮火势得到控制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