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的生活条件
1970年下半年,大兴安岭地区来江南招工,在浙江的宁波、绍兴和嘉兴等地招聘了数千名知青前往东北,参加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在嵊州(那时候还称嵊县),从县城到各个集镇,初中毕业的应届生、三届生和一些社会青年,除却农村户口,凡是城镇居民户口的都可以报名。
然而,大凡这报名者,也是有着自愿、不愿意和非去不可者。有种说法是一些应届生被告知他们不可能在本地分配工作,只有到那儿才是正式工,而且工资也远比这儿高。但显然还是有人知晓这只不过是一种搪塞,在县城里肯定还会有工作可以安排。事实也证实,当他们去了大兴安岭没多久,当年的应届毕业生立马都被分批安排了工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年大部分嵊州知青,都是满怀革命豪情去大兴安岭支边,甚至也有“开后门”前往。
那年11月12日,嵊州知青离开家乡,经过5天的行程,于17日到达阿木尔。这是属于中国最北端的一个地方,现隶属于漠河,在这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这一批浙江知青也就成了开发阿木尔林场的先驱者。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一切困难都需要大家直接面对,尤其是在茫茫林海里,在皑皑白雪中,在严寒冰冻时,所有的一切都要求大家必须去适应,包括生活上的各个环节,从吃惯了大米饭到开始每天啃窝窝头、吃碴子饭、喝菜皮汤,在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里,甚至于最低气温在零下50摄氏度以下时,支边知青依然坚守在那儿。
此后几年里,随着阿木尔林场的开发建设,从林场所在地阿木尔林业局到图强林业局,从伐木场到各个连队,嵊州知青同省内其他地市知青一样,慢慢地在适应中成长,在伐木、基建、筑路、后勤等多个岗位上得到磨练,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被提拔担任连长等主管职务。
若干年后,随着知青政策的调整和多种因素,当年的支边知青陆续离开那儿返回了家乡。人是回来了,但事实上情还系在那儿。虽说是大多知青还不愿意去更多地回味那一幕,但在各自的心底里,却怎么也不可能忘却。稍有触动,那尘封了的岁月就会扑面而来,这不仅仅是一种怀旧情节,更多的是一种思恋、一种回味和一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