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已迎来秋分节气,作为秋季的 “中点”,秋分不仅标志着昼夜均分、寒暑交替,更意味着天气将逐步转凉,空气湿度降低,“秋燥” 渐显。此时如何顺应节气变化做好养生?记者专程采访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专家,从饮食、运动、作息三方面获取专业指导,助市民科学度过这一关键时节。
饮食:防燥护肺,多吃 “白色食材”
“秋分之后,天气转凉且干燥,防凉、防燥、护胃保暖是核心,尤其要注意预防秋燥伤肺。” 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主任中医师钱华春指出,秋燥易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等不适,饮食上需注重补充津液,建议多食用 “白色食材”。
钱华春主任具体举例:“山药、芋艿、萝卜、莲子等白色食物,能帮助滋润身体;同时可搭配芝麻、核桃、糯米等清润温润的食材,再适量摄入蜂蜜、乳品,既能缓解干燥,又能为身体储备能量,应对逐渐转凉的天气。” 他强调,秋分饮食需避开辛辣、油腻食物,避免加重秋燥症状。
运动:温和为主,忌大汗淋漓
除了饮食调理,适量运动也是秋分养生的重要环节。但与夏季不同,秋分时节的运动需遵循“温和适度”原则。钱华春主任提醒,此时不宜进行剧烈运动,更要避免运动中大汗淋漓。
“气候干燥凉爽时,身体本就容易缺水,若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会进一步伤肺、伤阴,反而影响健康。”他建议市民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轻缓运动,运动过程中以“微微出汗”为宜,既能增强体质,又能避免过度消耗,契合秋季 “养收”的养生理念。
作息:顺应自然,睡好 “子午觉”
“秋分养生,作息调整同样关键,需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早睡早起。” 钱华春主任特别提到 “子午觉” 的重要性,这是秋分时节调理作息的核心方法。
他解释道:“子时(23:00-1:00)是人体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段,也是肝脏排毒的关键期,建议晚上 10 点前准备入睡,确保 11 点前进入深度睡眠;午时(11:00-13:00)则是阳气最盛之时,适当午休能补充精力,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半小时为宜。” 尤其针对血糖偏高人群,他特别提醒:“午休过长易进入深睡眠,导致代谢减缓,可能引起血糖升高,不利于血糖控制。”
秋分时节是养生的 “黄金期”,遵循 “防燥护肺、温和运动、规律作息” 的原则,既能缓解季节变化带来的不适,也能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市民可结合自身情况,参考专家建议,科学调理身心,轻松享受秋日时光。